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权欲:从乡镇到省委大院》最新章节。
事情定下来后,江一鸣则与郭临野会见了大麦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杜宏远。
随着大麦科技公司推出高性价比智能手机后,迅速占领了国内中低端市场,销量连续三个季度位居行业前三。更是在推出黑麦手机后,以极致定价策略和饥饿营销手段引爆了市场。
很多大学生都为了抢一部黑麦手机,纷纷请求同学和朋友帮忙抢购机码,进一步提升了黑麦手机的热度。甚至有人在二手平台加价数倍求购,仍一机难求。
大麦科技公司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成功打破行业格局,从寂寂无名的初创企业跃升为国内智能手机领军品牌之一,使很多高仿手机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曾经遍布城乡电子市场的“山寨机”门店纷纷关闭或转型,行业洗牌加速。
随着大麦科技公司产能持续扩张,其位于临江市的生产基地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计划扩建生产基地。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江一鸣才推动云海市电子产业园扩规,并准备大力招引大麦科技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打造完整产业链生态。
“杜总,此次把你请过来,主要是商议电子产业园扩规后的落地支持政策。云海市将为大麦科技提供土地优先供给、税收优惠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同时,市政府将启动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专项计划,围绕大麦科技布局芯片设计、模组供应、智能终端制造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我们将以最优的营商环境、最快的服务效率、最强的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在云海扎根壮大,共同推动智能制造升级,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江一鸣说道:“不过,仅仅依靠市政府的招引政策,恐怕无法吸引足够多的配套企业快速集聚。还需要大麦科技的产业号召力与战略合作支持,主动引导核心供应商落户园区,形成链主带动效应。”
“我和临野市长初步的想法是,由大麦科技牵头成立产业协同联盟,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共享研发平台和供应链体系。政府将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并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入驻门槛和技术成本。我们相信,只有形成共生共赢的生态链,才能真正实现从单一制造到集群创新的跃迁,在全球智能终端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为了进一步吸引企业到临江市落户,建议大麦科技出台相应的措施,例如对核心配套企业开放部分采购订单优先权,或给予相关企业采购优惠政策支持,至于相关的成本,则由政府承担一部分,比如减免部分税费或给予财政补贴,相关细节则交给专业人士来协商,目前先跟你商量具体合作框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响应效率与创新能级。此举不仅有助于大麦科技稳定供应链、降低综合成本,更能带动本地形成自主可控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实现企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绑定和互利共赢。”
杜宏远说道:“江书记,郭市长,我们大麦科技落户临江市,是出于对这片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我们企业发展到当前阶段,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我们愿意发挥链主企业作用,牵头组建产业协同联盟,开放部分核心采购资源,带动优质供应商落户园区。对于市政府提出的政策联动方案,我们原则上同意,并将尽快组织团队对接实施细则。毕竟上下游企业落户临江市,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能缩短供应链半径、提升协同效率,还可依托本地化集群优势加快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化。所以说,这是双赢的局面,我们企业自然会积极配合。”
“不过,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仅靠本地供给难以满足。建议政府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配套等方面加大投入,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唯有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才能为产业持续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希望与政府共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对引进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科研启动支持和税收优惠。”
“我们也在研究相关人才引进政策与实施细则,目前初步方案已经成型,涵盖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及医疗优先服务等配套措施。近期将发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细则。”
江一鸣说道:“另外,前两天省委杜书记到临江市考察时,我们专门向杜书记汇报了临江市人才缺口的问题。仅仅通过引进是不够的,我们要自己培养人才,推动产教融合。”
“一是准备与江城大学商议,建立江城大学临江校区,定向培养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紧缺专业人才,实行“订单式”招生、“双导师”培养模式,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二是推动临江职业学院升级为临江职业技术大学,强化实操能力训练,打通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贯通培养通道。三是支持本地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将生产车间作为第二课堂,由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流程无缝衔接。通过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链条机制,夯实产业发展的智力基石,为临江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持续动能。”
“江书记,您提出的构想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方向真是高瞻远瞩,完全契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们企业将全力配合校区建设与产业学院落地,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及技术导师支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杜宏远直接表态道:“如果江城大学能够在临江设立校区,我们大麦科技分三年捐赠一个亿用于校区建设及人才培育,优先支持实验室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同时设立大麦班及大麦奖学金,对优秀学生提供定向培养机会和奖学金支持,鼓励其投身临江重点产业领域。”
听到杜宏远如此果断的承诺,江一鸣十分高兴,笑道:“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江城大学临江校区项目落地落实。省委省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推进此项工作,我准备明天再次找杜书记汇报此事,再加上你们承诺的一个亿,我对项目落地充满信心。有了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参与,我们不仅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更能确保毕业生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得好。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突破,更是临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11年的一个亿,已经是一笔巨款,更何况大麦科技此时正处于发展初期,拿出一个亿已经非常难得了,足见杜宏远的战略眼光与担当。
随后,江一鸣又与景东方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不过景东方更加复杂,不像大麦科技那样可以快速决策,江一鸣也理解他们的谨慎态度。
他并未要求对方急于答复,而是请他们先成立专项工作组,与政府对接,共同协商具体合作方案与实施路径,看能否找到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上下游企业落户临江市的有利政策包。
随后,江一鸣与郭临野又到访了临江市的几家大型科技公司,与他们洽谈相关事宜,争取他们的支持。
通过一天的走访和洽谈,整体情况不错,让他们有信心招引更多的企业落户临江市。
“临野市长,你亲自抓这件事,尽快制定最新的招引政策,争取半个月内完成,我们再分头去招引,我打算在五月中下旬召开电子产业招商大会,集中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所以在此之前,必须确保政策具有竞争力和可操作性,确保二十家以上的重点企业能够明确表达落地意向。”
江一鸣说道:“临江市能否在电子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在此一举。”
“请书记放心,我立刻组织专班加班加点研究政策细则,确保半个月内拿出最优方案。我们一定争取在五月中旬前完成政策出台和企业意向对接。”
郭临野当场表态,随即着手组建由发改、招商、科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连夜召开碰头会,梳理现有产业基础与政策短板,对标先进地区园区扶持举措,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逐条论证土地、税收、人才落户、研发补贴等关键条款。同时安排专人对接大麦科技、景东方等重点企业,开展多轮闭门磋商,确保政策精准匹配企业落地痛点。
江一鸣则第二天前往省委向杜家乐汇报了临江市电子产业招商工作的整体进展,同时汇报了临江市想与江城大学共建临江分校的初步设想。
“你说大麦科技公司愿意捐赠一个亿支持临江校区建设?”
“是的,杜总明确表态支持临江校区建设,还说可以签订捐赠协议,资金将在每年年底到位。”
江一鸣说道:“书记,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江城大学临江分校如果能够建成,不仅能极大提升临江市的科教实力和城市能级,更将为电子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与科研支撑。对于临江市打造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高地而言,无疑是关键一子。还请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
杜家乐显然被这一规划的深远意义所触动,点头说道:“电子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临江市能在此时抓住机遇,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确实很有远见,我们省委省政府自然全力支持。不过,江城大学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需与教育部充分沟通协调。我将亲自出面,向教育部主要领导汇报临江市的发展构想和大麦科技的捐赠承诺,争取纳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支持范畴。你们要先与江城大学进行协商,达成初步的合作框架。同时尽快形成详细方案,包括校区选址、学科设置、产学研衔接机制等,尤其要突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办学方向,确保资源精准投放,办出水平、办出实效。”
“感谢书记对临江市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临江市定当不负重托,以最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落地。立即成立由我任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争取以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筹建方案编制和报批工作,统筹推进征地拆迁、规划设计与资金筹措。同步对接江城大学校方,就共建框架协议达成一致。”
江一鸣连忙说道。
“好,你们与江城大学的沟通有了实质性进展后,第一时间向我汇报。我让教育厅陆厅长协助你们开展相关工作。”
杜家乐对这件事也非常的上心,如果临江市能够快速发展,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将起到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随后,他亲自打给了陆厅长,安排陆厅长与江一鸣对接,共同推进与江城大学的对接事宜。
“好的书记,我们一定全力以赴,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江一鸣离开后,立即前往教育厅与陆厅长会面,详细通报了临江分校筹建构想及大麦科技捐赠意向。
陆汝安接到省委杜书记的指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与江城大学校长取得联系,随后与江一鸣一同前往江城大学,与校长进行商谈。
江一鸣之所以提出与江城大学合作共建临江分校,并不是单方面的单相思,而是基于当时各个大学想要扩张校区、提升办学规模的迫切需求。当时江城大学主校区受限于城市中心地理空间,扩建难度大,亟需在周边布局新校区以承载增量。
当然,江城大学主要还是想把校区落户在江城市,毕竟在同一个城市,便于管理与资源整合,听说学校已经与江城市政府进行了接触。
不过,还没有谈成,所以江一鸣才抓住这一窗口期,主动登门,争取把事情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