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国一方面努力修复与鲁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的战略同盟圈,那就是莒国。
莒国与邾国同属第三层,对下他们要吃掉郯国、鄫国等弱小诸侯。
但这些弱小诸侯又都是齐国或鲁国的附庸国,至少是势力范围。所以不可避免要与鲁国、齐国产生矛盾。
同时,莒国和邾国又都是鲁国、齐国的嘴边肉,不得不防。
所以历史上,山东的这几个诸侯国,不是你打我我打你,就是我联合他他联合你。
直到后来齐桓公称霸江湖,大家都心服口服地臣服齐国。
齐国在称霸时,虽然吞并了不少诸侯,但当时可吃的诸侯或东夷部落实在太多,所以莒国和邾国这样的诸侯,并没有成为齐国的盘中餐。
随着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称霸,莒国和邾国除了两家结盟外,更是果断投向了晋国怀抱。
自晋文公城濮一战击败楚国夺得这个霸主以来,莒国几乎参加了任何一次由晋国主导的会盟,成了列国诸侯都熟知的中原诸侯联盟成员国之一。
这个政治地位非常有用,所以尽管莒国与鲁国、齐国都有矛盾,但只要有晋国在,莒国根本不怕。
不怕的结果就是他们果断向身边的更小诸侯或部落下手,因为只有不断吞并别人,自己才会壮大。
只有自己壮大了实力,就更不用怕身边齐国、鲁国这样的传统大诸侯。
身边更小的诸侯如鄫国、郯国等就倒了霉。
当然,他们肯定是要倒霉的,无非是谁来吃了他们而已,不是邾国,就是莒国,或者是鲁国,或者是齐国。
如果不是山东诸侯来吃,那就是其他如楚国、徐国、吴国等国来吃。
这叫命,苦命的命。
谁叫这是春秋?
眼前同样放着一块肥肉,自己很想吃,结果人家嘴快,先咬到了,那自己怎么肯甘心?
鲁国就是这样想的,所以鲁国与莒国、邾国这一段时期以来的主要矛盾,就是围绕着抢肉吃这个主题。
莒国与鲁国的关系,就是这个关系。
这块肉,就是鄫国。
鄫国本是鲁国的附庸国,但莒国下嘴快,一口吞了。
鲁国当然火大,于是两国就打起架来。
一边倒的战争,打了至少可以消停一段时期。
偏偏莒国与鲁国的拳头和肌肉都差不多。于是,双方的战争就成了持久战,消耗战。
自公元前568年莒国灭了鄫国后,鲁国立即出兵讨伐莒国。
莒国则趁鲁国无暇,动不动就出兵袭扰一下鲁国。如公元前565年、公元前563年、公元前561年,莒国可谓是每隔一年就打一次鲁国。
鲁国开展了军制改革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鲁军战力。
但鲁国要同时面对邾国和莒国,这样就吃不消了。
雪上加霜的是,齐国终于也开始咬鲁国了。
鲁国怎么办?
打得过就打,所以,鲁国也不断跟这两国爆发战争。
打不过却不能跑,反正鲁国是有着杀手锏的:向晋国打小报告。
所以,但凡是齐国出兵教训鲁国了,鲁国肯定要向晋国打小报告的。
这又涉及到晋国,我们就先放一放。
因为接下来要讲的,就是鲁国春秋风云的第三条主线,鲁国追随着晋国继续与楚国争夺春秋霸权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