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0年春,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兼行摄相事,这样的职务,位高权重!
孔子先生,你的理想抱负,终于可以实现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上任后立即烧了一把大火:下令逮捕并诛杀少正卯!
少正卯,据说是当时鲁国一位担任少正的大夫,名为卯。
少正是一个自大周王朝建立以来就设置的官职。正,是指正卿。少正,是指正卿的助手,相当于副官。
此时的正卿,是大司徒季孙斯。也就是说,此时的少正卯,是执政卿大夫季孙斯的副官。
从地位上看,少正卯是大夫。孔子虽然贵为鲁国大司寇,但貌似从来没史料记录他获得了大夫之职。
所以,孔子在职位上要比少正卯高,但在级别上不如少正卯。
按孔子的能力水平,只要他在大司寇任上,如前两年担任中都宰、司空那样表现,非但可以巩固自己的大司寇之职,还有可能获得大夫之位,甚至卿大夫之位。
但孔子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一样,有一个副业,那就是开门办学。
鲁国是春秋列国诸侯中最早有记录举办私学的国家,早在上百年前,和圣柳下惠就以办学而闻名于世。
办学,是有渊博知识的能人获得收入的好途径。可以相信的是,孔子办学,一开始是为了生活。
每收一个学生,就有十根腊肉的收入。按这个标准,孔子一生所收的学生,至少有三万根腊肉的收入。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学生中,有不少士大夫,甚至还有如端木赐这样的巨富。平时多给老师一些财物,那当然是再正常也不过的事了。
学生多,收入肯定高。
孔子约在公元前525年办学收徒,到现在,后世留名的弟子至少已经有冉耕、冉雍、冉求、曾点、曾参、仲由、颜回、商瞿、燕伋、梁鴷生等人。
孔子,正是因为兴办儒学,广收弟子,故名声播于春秋列国。
而且,可以相信的是,此时的孔子,办学收徒,已经不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更大的名声。
因为孔子立志当官,他的志向就是宣扬周礼,以礼治国。
也正因为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所以鲁国上层一直在关注着他。
最早是鲁昭公,后来是阳虎,再是包括季氏、孟氏在内的三桓家族。
到后来,孔子终于成功出仕,从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如今的大司寇。
孔子的成功,让少正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少正卯也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他学着孔子,也办学收徒。
而且,少正卯作为鲁国大夫,享受着高级别的俸䘵,他不缺钱。
这是少正卯办学与孔子一开始办学最大的不同。当然,到现在,都有着共同的理想:通过办学收徒,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影响力越大,就有机会在政坛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就有更好的条件实现自己学术思想的传播。
不缺钱的少正卯一办学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他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更低,甚至对许多实在困难的学生,免费。
当然这个是次要的,关键是少正卯本人确实有才。
少正卯的有才,突出的体现在他讲课的方法很有开创性。少正卯总是喜欢提出一些与时势紧密联系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们一起讨论。
他很喜欢讲历史案例,以案说事,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而且,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他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参与辩论。他言辞幽默风趣,举例通俗易懂,讲理深入浅出。
再加上大夫这样的爵位加持,少正卯顿时红了。史科称,“闻人”。
与孔子一样,少正卯认为这个社会应该要讲规矩。
只是孔子强调的规矩是周公旦所制订的周礼,孔子认为这是最完美的规矩。如今礼崩乐坏,所以时局混乱。唯有克己复礼才能让社会安定,所以应以礼仪治理国家。
少正卯强调的规矩是符合时局的制度,周礼中那些好的应该坚持下来,但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部分必须去除。
礼崩乐坏原因正是有些礼有些乐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没有新的规范,所以时局混乱。那就应该完善符合时局的制度,这就是法。
很显然,少正卯与孔子的理念和观点不同。理念和观点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政治主张也不同。
这真的很麻烦。
要命的是,孔子与少正卯都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大夫级别的少正,一个是行摄相事的大司寇。
两个猛人相遇,必然要有一番较量,以确定谁更猛。
两种学说相碰,必然会有一番辩论,以确定孰正孰伪。
孔子当然对自己的儒家学说自信满满,但令他生气的,是他的弟子们越来越不自信自己所学的。
因为孔子突然发现,听他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