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孔子与公叔戍盟于蒲邑。
当然,一个合乎礼仪的盟誓,需要占卜、择日、祭台、盟书、牺牲等一应程序,复杂得很。
此时的孔子急欲脱身,不可能严格按盟誓相关程序进行。所以,这样的盟誓,应该简化到了极点。
但也不能讲一句“我保证云云”这样的话就了事。简化版的盟誓,应该就是诅咒,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
公叔戍不大懂,但孔子是很懂这一套的。
他命人端上酒来,然后把仲由的剑要来,在自己的手指上一划,割出几滴血来,滴于其中一碗酒中。
然后,孔子神情庄重,仰望上苍,朗声道:“以父母所传之精血,向神灵起誓:丘有生之年,不踏入帝丘一步。若有违此誓,天诛地灭。”
公叔戍还有什么话说?
一番虚情假义后,放孔子一行人离开蒲邑。
公元前496年,应陈国国君陈愍公之邀,已经在卫国迟滞了一年左右的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一起大麻烦终于得到解决,孔子等人心情舒畅。
“蒲邑,尽良善百姓也。”孔子不由感慨。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之所以能在蒲邑脱困,是那位叫李四的城门守将,不惧身死,多次营救。
当然,孔子肯定不知道李四之名,史料也没记录下他的真实名字。
李四,如同张三一样,是笔者因为故事的完整而杜撰出来的名字。
孔子在鲁国推行改革失败,无奈离开鲁国,本欲在春秋江湖一展才学,结果却接连遇险,大家也都唏嘘不已。
正走着,突然前面来了一车队。孔子命靠边停车避让,却见一普通士人模样的人远远就跳下马车,向孔子车队走来。
孔子见来人讲礼,忙下车恭候。
来人见了孔子,深施一礼,道:“小人奉国君之命,前来恭迎夫子。”
啊?卫侯差人来请自己回帝丘?这怎么可能?
见孔子等人疑惑不解,来人将相关情况细细向孔子说了。
原来,蒯聩行刺南子失败后,逃亡去了宋国,再去了晋国。
卫灵公在蘧伯玉等人的强烈建议下,终于决定重用孔子。
听说孔子此时尚在蒲邑,故派人来蒲邑迎接。由于蒲邑被公叔戍占据着,以国君之命明着前来迎孔子不便,故由蘧伯玉安排家臣前来迎接。
孔子犹豫了。
毕竟,弟子公良孺已经奉陈侯之命前来迎接自己赴陈国,自己先前与众弟子商议的结果也是赴陈国。
但此时尚未出卫境,卫侯的邀请却来了。
到底留在卫国,还是去陈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