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右师与左师军力相等,也是七千?
也就是说,鲁国举国之兵力,是一万四千人?
自大周王朝建立以来,都打了几百年仗了,春秋都要走到尽头了,堂堂大周王朝宗邦诸侯鲁国,仅有兵力一万余人?
在血腥春秋,那鲁国还不如直接去死了算了。
很显然,一国军力不是这个算法。
根据周制,军力以战车多少乘计量,如晋国、齐国、楚国此时都应该算是数千乘之国,即拥有几千乘计的战车,这算是大国强国的样子了。
晋国,就曾经在晋平公时向全世界展示过4000乘战车的军力。
中原列国,往往一乘战车配甲士3人,徒兵72人,共75人。故一千乘战车,标配兵力为七万五千人,晋国展示的四千乘战车,差不多三十万兵力!
那七千甲士的左师,对应多少战车?至少两千乘战车!十五六万众!
再加上右师,那鲁国这次共出兵力三十余万?鲁国居然拥有与晋国差不多的兵力?那鲁国岂不是军事强国了?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春秋走到了这个时候,战车的标准配置应该发生了变化,一乘战车,车上仍旧3名甲士,即车左、车右、车御,徒兵也应该还是72人,但也有不少有条件的徒兵披上了战甲!
要知道,战甲武器,那都不是国家配置的,而是士卒自己配备的!
鲁国这样的国家,直到现在,有资格参加战争的,当然还是贵族阶级,是国人。
鲁国这样的国家,最多也不过千乘战车,左右两师,加起来不足十万之众!
鲁军左师统帅、孔子高徒冉求绝对是称职的帅才。当季孙肥将7000人的季氏家底交给他时,他非赏感激。
很显然,季孙肥对冉求是信任的。这也难怪,毕竟冉求的治国理政才能摆在那里。
孔子有学生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还有孔门十哲,把这些人都排到一个班级一起上课的话,那班主任老师就是孔子。
这个班级就讲四门课,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四门课的正副课代表,根据孔子的任命,德行课代表为颜回,副代表为闵损、冉耕、冉雍;言语课代表为宰予,副代表为端木赐;政事课代表为冉求,副代表为仲由;文学课代表为言偃,副代表为卜商。
这也是孔门十哲,冉求位列其中,而且是四科中的“政事”课代表。
冉求自担任季氏家宰以来,为季氏家族作了大量实事。尤其是他发挥了出色的经济管理才能,帮助季氏家族改革田赋,增加了收入,大大扩充了季氏家财。
鲁国季氏、叔氏、孟氏这三桓,自冉求于公元前490年担任季氏家宰起,本就一家独大的季氏更加强大,将叔氏、孟氏远远甩在身后,一骑绝尘而去。
这使得叔氏、孟氏对季氏更加忌惮。这一次季氏要抗齐,叔氏、孟氏一开始不干,主要原因就是两家有意对抗一下季氏而已。
甚至连孔子都因为冉求对季氏如此鞠躬尽瘁而大发雷霆,有一次,孔子与学生们坐而论道,论着论着,突然就开口训斥冉求起来。
当时骂得很难听,也幸亏没有人认真记录下来,否则实在有损孔圣人的形象。
但孔子的大致意思是,现在的季氏已经很富有了,甚至比天子身边的卿士还要富有。但你子有却还要帮助季氏到处敛财,使季氏更加富有,这是不对的。
最后,孔子狠声道:“以后,你们不要把子有再当成我的学生,但凡见到他,见一次骂一次,卯足了劲狠狠地骂,大张旗鼓地骂,骂得他北斗转南,狗血喷头!”
当然,这是孔子一时之气话,毕竟,冉求确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而且,当年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冉求也果断辞去了在季氏的工作,追随孔子穷游列国。
季氏前宗主、鲁国前执政上卿季孙斯去世前,留下遗命要求召孔子回鲁国。
当时,孔子还真不敢直接回鲁国,就让冉求回鲁国打前站。
结果,冉求回国后,立即得到了季孙肥的重用,被任命为季氏家宰。
但冉求也很快弄清楚了,季孙肥对于把孔子请回鲁国一事根本没上过心。
从此,冉求就留在鲁国,替季氏效力,而孔子则继续在蔡国、楚国游荡。
四年前,即公元前488年,当孔子完全磨灭了在楚国出仕的雄心壮志后,有意再次回国,于是派了端木赐回鲁国了解情况。
端木赐回国后,立即与冉求接上了头,在冉求的帮助下,先在季氏家族做事,而且很快在鲁国政坛展露了头角,帮助季氏家族解决了一重大外交危机。
这便是前面讲过的,端木赐奉命出使吴国,向吴国太宰伯嚭痛陈利害,不但使伯嚭最终放弃无礼要求,为鲁国挣回大把颜面,而且还从此扬名吴、鲁两国,为端木赐接下来在春秋江湖最最惊羡的一次表现夯实了基础!
端木赐的这次表现,与冉求的这次率军出征,堪称孔门弟子一次完美配合,一文一武,经典杰作,绝对亮瞎了春秋列国诸侯们的眼睛!
甚至,哥儿俩默契配合,打出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场外交战!
至少,将五个国家拖下水,还整整影响了至少十年的春秋历史进程!
别急,我们先吊吊胃口,现将冉求率军迎战齐军一事给讲完,再讲端木赐出使列国一事。
现在,冉求带着季孙肥的极度信任和自己对今后作战能力的自信,将要率军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