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冉求灰溜溜离开,孔子纠结不已,自己对冉求是否确实有点过分了?
毕竟,冉求只是季氏一个家臣而已。不用说其家主季孙肥乃鲁国执政上卿,哪怕就是叔氏、孟氏这样的卿大夫宗主,其作出的决定,哪里是一介家臣所能改变的?
孔子喟然长叹,他只是替冉求感到可惜。冉求满腹才华,却委身为季氏家臣,替季氏出谋划策,着实不该。
要知道,季氏所为,基本就是窃国巨贼的节奏了。
孔子细忖一番,他决定找个时候,好好与冉求谈一谈。
不管如何,冉求至少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虽说如今是季氏家臣,但仲由、端木赐等人,谁不曾经担任过季氏家臣?
甚至自己年轻时,也是季氏家臣。而且,也正是季氏家族,给了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
孔子摇了摇头,轻叹不已。算了吧,算了吧,还是好好去整理《诗》吧。
只是孔子不知道,这一次自己严厉批评冉求的话,被后世的人们列为经典中的战斗机,甚至成为学生高中重点文言文教材篇目!
突然想起那个时候读这篇古文,根本不知道在读什么,只是单纯地去背诵,记住那些枯燥的翻译和解释。
一切,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已。
但当笔者将这段历史给整理出来,不由惊喜万分:这里面居然蕴含了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看看那些名句,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等,此时读来,竟然那么有滋有味!
对了,这里,孔子提到了周任,值得我们讲一讲。
据说,周任是大周王朝一位贤良大夫,他正直无私,主张除恶务尽,被视为古之良吏。
在春秋不少史料中,有“周任言”的记载。如这一次,孔子就引用了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除此之外,还有“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等名言。
注意,在春秋史料记录习惯上,这是很罕见的!因为直接点出了引用人的名字。
我们经常可见,如“我曾听说”这样意味的话,或者如“君子曰”“古人云”之类的话,但很少有“周任言”。
查了不少资料,但未见大周王朝何时有一个叫周任的大夫存在!
周任,何许人也?姓什么?难道氏周名任?担任何职?是哪位周天子时代的大夫?
统统滴不知道!
所以,窃以为,此周任大夫,就如同史料常见的那些古人、君子,是同类人,虚拟的一类人!
所以,最合适的解释就是,古时将那些贤良臣子,统称为“周任”。
大周王朝的周,周公的周,信任的任?大周王朝摄政王周公都信任的人?
完全有可能!
周姓的朋友,恭喜啦啊。
冉求将孔子的意见向季孙肥作了汇报,季孙肥终于出离愤怒了:早知你孔老二这样不知好歹,老子就不召你回鲁国了。
不过,咨询是一回事,出兵讨伐颛臾又是一回事。
季孙肥没有理会孔子的反对意见,将颛臾收归到自己的季氏家族门下,是符合季氏家族利益的。
就这样,季氏出兵了。领兵的,当然又是文武双全的冉求。
以冉求为统帅的季家军,很快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进入颛臾,对盘踞在蒙山的盗匪实施了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清剿后,顺手就将颛臾国收归到了季氏地盘。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
此时的季孙肥冲着冉求发了一通脾气,最后沉着脸问冉求:“孔仲尼到底是怎么一个人?”
冉求可谓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着气,但听季孙肥言语中有对孔子不敬之意,立即严肃道:“古往今来,难得之大贤才!”
这是冉求第二次向季孙肥介绍孔子了,早在冉求率军击溃来犯的齐军时,季孙肥感佩冉求的军事才能,问冉求其军事才能学于何人,冉求说皆由孔子所传授。
当时,季孙肥就问,孔子是怎么一个人。
冉求说,孔子这样的人,如果你季孙大人起用他,一定会大大提升你季孙大人的名气。
如果没有机会启用孔子,那无论是在百姓面前,还是在神灵面前,赞扬孔子绝对不会留下遗憾。
现在,季孙肥知道,冉求连续代表自己向孔子咨询国事,结果孔子非但都不支持,反而严厉批评冉求。
于是,季孙肥认为,这个时候你冉求难道还会对孔子保持恭敬态度?
但结果是意外的,冉求虽然很郁闷,但对孔子保持了一如既往地尊敬。
孔老二啊孔老二,给你脸你不要脸,那就让给吃大瘪吧。
季孙肥阴沉着脸,将给予孔子封赏的诏令一把扔进了火炉。
冉求很难过,一直跟着他的樊迟也很难过。
让冉求更难过的事很快就要来了,接下来这一次,居然发展到孔子向世界宣布要将自己逐出门墙!
这一次,就是季孙肥祭祀泰山的事,终于彻底惹恼了孔子!
这两年来,鲁国貌似抖了起来,而且抖得有点厉害的样子。
不,准确地讲,应该说是季孙肥抖得有些厉害。
鲁国,是季孙肥为执政上卿的鲁国,是季氏家族的鲁国,而鲁国这两年日子过得很舒坦。
什么果断出兵灭了邾国,抓住机会与吴国搭上关系,强势出兵击退来犯齐军。
然后,与吴国组成联军,在艾陵一役中,将强大的齐军揍成猪头三!
在国内,强势推行田赋,国家财力得到了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