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最新章节。
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彻底打破修与证的二元对立。
这里所提及的二元对立,不是前期的那个,哈哈哈哈哈,因为二元对立这一观点,就是阴阳,后面这里说的对立,是前面明心见性,重关过之后的,还有很多业力区分在的这个对立。
标志性解释为,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实体现。
六祖慧能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以上一切都听着玩儿就是,不必执着什么困难等等因素,什么做到做不到的,在为师这来讲,哦吼吼,听话照做,师父罩着你就完了,往后听你就知道啥叫跟佛祖道祖一个级别的大禅修了。)
境界检验标准为;
贪嗔痴单薄,顺逆境界中心不动摇。无我悟我修之执,如圆觉经中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知幻即离;指一旦觉察到身心世界、五阴十八界等皆是因无明而生的幻相?,便应即刻远离对幻相的执着,包括不纠缠其成因、不试图改变或期待结果?。这种远离并非物理隔离,而是内心不攀缘、不造作的清醒状态?。
不作方便?;意为不需依赖念佛、念咒、观想等辅助修行手段?,也无需渐次修行的阶梯?。因一切方便法门本身亦是幻相,若执着于此,反会陷入新的幻境?。正如水中月影不可捞取,只需直下承当幻相虚妄的本质?。
外在呈现为;自然持戒无勉强,慈悲行为非刻意。(自然持戒无勉强,就是心里清楚,真理,不用刻意持戒做什么不做什么,自己自然而然的就如何如何了,也是我说的悟者以心生律。慈悲行为非刻意,化本能了嘛,做人修修改改,一切慈悲都是本能行为,没有刻意而为。为了慈悲而慈悲,或者为了得到什么福报慈悲,完全不需要,只是在做自己而已。)
警惕伪境界为;若见光,见佛,执着神通,反成魔障。就是楞严经中讲的五十魔,不解释了。
真悟者,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凡情指世俗的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二元对立的分别心。真正的觉悟者并非追求超凡入圣,而是彻底放下对世俗情感的执取。这种尽并非压抑情感,是以智慧观照其空性,达到不黏不滞的境界。
圣解这俩字,常被误解为某种玄妙的境界或神圣的教条。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否定对圣的刻意追求。若执着于开悟后的特殊体验或高深理论,反而落入新的迷障。真正的悟者深知,清净本心无需外求,故云别无圣解。
几个不同法门指向为;
净土宗;念佛忆佛,心土不二,自性弥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禅宗;直指人心,运水搬柴皆是神通,吃茶去,干屎橛。?吃茶去和干屎橛,都是禅宗公案中的经典语句,蕴含着深刻的禅理。?
吃茶去的故事发生在唐代,禅师从谂接待两位云游僧时,无论他们是否曾来过此地,都回答吃茶去。这简短的话语背后,是禅宗追求内心宁静与平和的智慧,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干屎橛则是禅宗用语,原指用来擦拭屁股的竹片。在禅宗中,它被用来比喻至秽至贱之物,用以打破学人的执着,强调佛性无处不在,不必远求?。例如,临济宗的义玄禅师在回答佛是什么时,就曾说佛是干屎橛,意在说明佛性并不遥远,就在日常生活中?。
这两个公案都体现了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精神,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用语,传达深刻的哲理,帮助修行者开悟。
密宗;观想气脉,即身成佛,五毒转五智,烦恼即菩提。
天台宗;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圆融无碍,一色一香,无非道中。
心要为;修一切法而不着相,如维摩诘经言;但除其病,不除其法。将逆境视为修行的磨刀石。
平常是道,平了无常就是道。
【行了就讲这些吧,也别扯这些没啥意思的境界啥啥滴了,跟我学者。以上那些有些了解后,完事,全部丢掉,无需执着任何一点,任何一境界。
将心收回当下,好好练剑,好好修觉。咱家没境界,只有修,也不与世间修者那般追求如何。
圆融一切,他们好的东西,统统拿下,那些磨磨唧唧的全都不要了。只管明理,修觉就是。
还是那句老话,山顶都是那一个山顶,无需从哪面上山,把上山的经验拿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