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本不正经的修仙感悟》最新章节。
“师父,如实观照是不是就是说的破相呀?”
“如实观照是一种融合佛学、道家和瑜伽哲学的精神实践方法,其核心在于以不执不取的清净心客观觉知身心实相。
哲学内涵指;
超越二元对立?,要求破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执着,以无住心观察缘起性空的本质。《金刚经》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在观察现象时不陷入存在与虚无的二元对立?。庄子则以心如明镜为喻,主张不迎不拒地映照万物本然状态?。
寓意也是再说,平等性与超功利性;
须在觉察中保持平等心,既不刻意消除烦恼,也不附加价值判断。
不刻意消除烦恼,就是修行上所说的接纳而非对抗。
主张以客观态度承认烦恼的存在,而非强行压抑或对抗负面情绪。这与佛学中烦恼即菩提,还有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心理创伤的理念相通。指烦恼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其意义?。
讲得就是我教你们的觉察之后,以真理如实观照,不去攀缘纠缠,不去认同烦恼赋予烦恼意义。而是知道烦恼不是自己,自己如何想就会造成何种答案。
烦恼来时,觉察观照到,以此作为菩提,也就是明理,心转念等等的修行。那么烦恼便不再是烦恼,而是修炼智慧的方式。
反内耗理论强调,过度纠结烦恼会消耗心理资源?。
过去经历不会直接导致痛苦,真正影响人的是对经历的主观解读。也就是自以为是的认识。
不附加价值判断是说,正念观察的中立性。
正念理论强调不评判原则,要求如实地观察情绪而不贴好坏标签?。这种态度与佛学三轮体空(行为、对象、结果皆不执着)?形成呼应。
三轮体空的意思是;佛法般若思想的核心概念,特指在布施修行中,对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体悟其空性的境界?。其本质在于破除对我执法执的分别,达到无相布施的清净状态?。
核心要素为三点,?施者空(施空),受者空(受空),?施物空(物空)。
施者空;
强调施者需了达我身本空,即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不存求福报之心,超越对自我功德的执着?。
就是你做好事儿,只是出于本能,没有任何权衡利弊的考量,就是没有对自己啊,想要什么利弊得失的考量。做就只是在做。
更无世间那些个二货之人说的那些;什么功德积分,什么灵魂积分,什么天人积分,小粑粑积分的那些不实之意。
若是那般,便不是真实布施,有求有图,自私自利的本质并没有丢弃。
受者空;
既无施者之我,亦无受者之他。故对接受布施者不生傲慢或分别心,视众生平等?。
意思是说啊,你既然选择了做布施这个事情,那就别觉得自己布施了多高级,多厉害,这个人身上这样的,那个人身上那样的,就听不得佛法了。要么就不讲嘛,讲了就别因别人高低贵贱,财富多少,位置高低的去分别。
同样这里也不是说,遇见什么人你都这般,而是指受者,并不是说让你见啥人都哇啦哇啦的嗷嗷这样。
施物空;
指一切所施财物、珍宝乃至佛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本性为空;施者不应贪惜施物,受者亦不应执取外相?。
这句话一语双关。
就是在告诉做布施的人啊,别管是物质上的布施,还是法上的,不要太过执着。比如你有财富条件,想要去做布施,本来想花五百的,然后到地方有点闲多了,花了二百。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看自己心就好,别执着在这方面上。有心啊,一块钱也是,但是别去即想这般又舍不得那般。
还有就是比如法布施,舍不得将真东西好东西讲出来,也一样犯贪惜。
众生本就无明,说话还总不把真的东西讲出来,不是讲一点点这个,就扯一点点那个。真东西一点不讲,那是不行滴。
当然了,很多人其实都是不会的原因,也不怪他们不讲。还有的人是因为啊,靠这个赚钱某生,所以要卖这些认知。
受者亦不应执取外相?;就是说被施受者,应该透过现象洞察本质,避免因执着外相而遮蔽本心。
要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即对外境顺逆不执取分别,保持心性清净?。
血脉论中进一步指出;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表明真如本性超越语言相、文字相,需直指内在心性而非外相?。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众生不该执着外相(如贪嗔痴、断常二见)而堕轮回,唯有破除对色、声、香、味、触等外相的攀缘,方能证悟涅盘寂静?。与《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呼应,揭示外相虚妄不实的本质?。
简单点就是,受者别贪心不足,欲求不满,执着于被受什么,多少得失,贪婪,嗔怨,痴心妄想。简易为断掉常规下的二元对立之心。也就是别在那贪求什么。
要知道谁对谁好都没有应该这一说,人家布施你或者说帮助你。你要明白这点。
也不要执着在外在的那些布施上,而是看本质的心,人家的心在干嘛呢,你要用真心去明白。
以心传心,就是以真心传真心,以真心教真心。应摒弃自身那些以往二元对立执着得失利弊之心。
莫要贪取什么,以免陷入业障迷失。
如瑜伽经所述超功利状态下观察客体特性。
这种观照本质上是如实知见,即照见五蕴皆空的生命实相?。施与受者在进行施受的过程中,两者皆莫执着于取舍。
讲来讲去啊,这些东西也全都是做人用的。
是在告诉人,在做任何抉择之时,都能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三点。
在做任何行动之时,行之前便不计较得失,行之后也不计较。
随缘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