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奋进的新农人》最新章节。
“行,我陪您。”陈浩说。
进入养猪基地,若不是大门一侧“嘉美养猪基地”几个大字,过往行人认不出这是养着数千多头猪的大型养猪场,它一改人们对过去养猪场臭味熏天扰民的刻板印象。养殖区没有异味,只有一排排干净圈舍,即使是到了猪圈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因为这是生态养猪,住的生活环境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泥浊水。
猪场升级改造后,采用自动刮粪清理猪粪,并对猪粪进行固液分类处理,固体粪便通过发酵床发酵成有机肥,供种植基地使用;液态则流入沼气池发酵成沼气,成为猪场的内部生活能源,煮饭、洗澡都能用上。
“养猪场有多少可繁育的母猪?”朱孔山问陈浩。
陈浩说:“千余头。”
“能够一年繁育多少育肥猪?”朱孔山又问陈浩。
陈浩说:“一头母猪一年能够产两三窝,一窝能够产仔10头左右,这样一年就能够繁育两万多头育肥猪。”
“养殖场去年盈利如何?”朱孔山再问陈浩。
陈浩说:“净盈利超过千万。”
“你养殖场盈利快赶上我的公司了。”朱孔山说。
“比您的公司差远了。”陈浩说。
朱孔山参观了几个猪舍后,在繁育区遇见陈忠斌,陈忠斌说:“亲家公早!”
朱孔山说:“早,你这么早就来工作了。”
陈忠斌说:“我在场里值夜班。”
朱孔山看着干净的圈舍问陈忠斌:“有效改善猪乱排便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陈忠斌说:“第一点,猪其实是爱‘干净’的动物,仔细观察,有的猪会把吃食区域和睡觉区域区分开来,猪也有性格,有的爱干净,有的邋遢,而猪有一个特点,类似羊群效应,新环境,谁开始在一个地方排泄,其它猪就会跟着在一个地方排泄,跟好就学好,跟坏就学坏,习惯好的猪,其它猪就会跟着学,习惯坏的,乱排便的,其它猪就跟着乱排便,所以导致有的圈舍干净,有的就脏兮兮的。解决方法可以在猪新进圈舍时,头一个星期定时驱赶在睡觉区域和吃食区域的猪排便,还有就是把最喜欢把乱排泄的猪,剔除出来,单独分类圈养。
第二点,猪的嗅觉其实是很灵敏的,对于新换环境,可以很快分辨吃食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还有排泄的地方,这些地方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也不要轻易把吃食的区域改变,当猪进入一个新环境后,把猪排便先集中铲到一个地方,不要马上清理出圈舍,有猪乱排的,及时清理,因为猪根据气味会在一个地方进行排便,一般要持续三天到一周时间,就会形成习惯了。
第三点,猪舍建设时,特别是育肥猪,可以在栏舍后排建一个水槽,供猪排泄和泡澡,我们的圈舍就是,水槽的水定期放满,定期换水冲洗,水槽的水可以引用圈舍降温水帘的水,水帘的水循环后流入水槽,正好利用起来,猪在水槽排便,效果很好,在冲洗圈舍的时候也方便,每天冲洗后放掉水槽污水重新储存。
除此以外就是栏舍铺设漏缝地板,统一用水枪冲洗,由地板下的粪槽流走。”
陈忠斌说完,朱孔山说:“您忙着,我们去别的地方看看。”
“您慢走。”陈忠斌说。
“五叔,中午去三姑家喝酒。”陈浩说。
“行,我准时到。”陈忠斌说。
陈浩陪着朱孔山回到综合大楼,陈忠学已经做好“糁”等着他们吃早饭。
朱孔山看着早餐问陈浩:“小陈,这是什么?”
陈浩说:“爸,这时糁,我们地方特色小吃之一,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名小吃。
多用鸡肉或牛、羊肉和麦仁、面粉、葱、姜、盐、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酱醋等原料,经多道工序制成,汤稠味浓,讲究‘热、辣、香、肥’。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的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顿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意思是米中人参。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传说当年乾隆微服私访至沂州府,厌倦了宫中膳食,于是从本地找来老厨做菜,席间一盆甲鱼汤味道鲜美,于是传来老厨问曰何菜,老厨答曰‘甲鱼糁’,但说不出由来,尴尬之际,机灵的和珅打圆道‘此乃味三鲜温河甲鱼糁,此糁取温凉河之泉水加牛骨大火熬开,再加麦仁、甲鱼小火熬一个时辰,佐蒙山松姑继续熬制,集天、地、水一体,三鲜一绝,强筋壮体,童叟皆宜。’龙颜大悦,嘉赏老厨,即兴赋诗一首‘遨游千里客渔家,膳味三鲜温河糁。四海升平万民乐,万国来朝映彩霞。’从此甲鱼糁流传甚广。
食用时,用长把勺盛入碗内,淋上香油,汤面上撒一把香菜、姜末和滴上几滴香油。此汤经反复煮熬,不腥不膻,鲜美可口,香味俱佳。它没肉却比肉要香,原汤原味,浓香诱人。由于此汤以多种肉类为主,又加以数种配料,热量高,味道全,冬季特别受人欢迎。糁的用肉古代仅用牛、羊肉,后来汉族人又制作了猪肉糁等,其中以鸡肉糁味道最佳。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烧饼、油饼、烫面角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
朱孔山尝了一口说:“味道很好。”
陈浩说:“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就是咱们吃的这个。
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时期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传来的,相传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后来,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解放前,临沂城有爸家糁铺,以黄家、刘家、吴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当前,临沂市区的著名糁铺已有数十家,中小型糁铺更是遍地开花,而且上海、青岛等地也开设了临沂糁馆。上海国际饭店和济南南郊宾馆分别聘请了临沂的制糁技师,使糁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糁也被众人所知晓,流传至今。”
朱孔山吃完一碗说:“给我再来一碗。”
朱孔山足足吃了三碗才餍足,然后满意地离开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