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王府的护卫竖起手中的盾牌,挡在李隆基前面,高力士拿着李隆基就往工坊外跑。
“砰。”
随着一声巨响,炉前包的砖石盖腾空而起两尺多高,是被包里的膨胀的釉质顶开,随后又重重的落在了前包的外围,没有砸坏前包。
铁水四溅。
“没有炸炉。”负责转炉的大师傅刘工,擦了擦额头的汗,虽然出了点小意外,但是并不是什么大事,前包盖被顶跑了而已。
随后大师傅的面色立刻凝重了起来,别人都在后退的时候,他却大跨步的向前,来到炉前,拿起了铁錾子戳开了前包底部的孔洞,让铁水缓缓流出!
“干活!”大师傅高声呼和了一声,所有的工匠再次聚集在炉前。
按照一般的规律而言,铁水进入转炉吹空气,会使铁水在炉中凝固。
李隆基看着眼前的转炉,转炉里的铁水的颜色是明黄红色的,这种颜色不是钢水的颜色,李隆基记忆中钢水的颜色是明亮白色的。
铁水倒进事先砂制模具中,工匠在等待打开时,发现李隆基已经叫来马衡宇,既然记忆冶炼工艺不会错,那就是转炉输氧方式不对。
工匠拿来的铸件很接近钢,但不是李隆基需要的钢,使用唐代的灌钢法是可以生产比现在都好横刀,陌刀等,但是还是过程太过麻烦,程序繁多,耗费人力。
两人就在工坊内的开始基本的草图绘画,李隆基想着铁水进入转炉后,应该把空气管道有底部吹进转炉,马衡宇就设计出由三台水利带动的风箱风道经过组合形成一道强大气压足以从转炉的底部把空气挤压进转炉,上方有两个空洞,方便加入石灰,可以说马衡宇在机械使用方面有很大的天赋。
李隆基和冶炼工坊的工匠们一起讨论一下午,告诉大家不气馁,很多新的材料都是经过无数制作才成功的,并承诺这段高炉改造时间,增发每人福利盐一斗,粟米五斗,工钱照发。规矩是自己定的,占用工坊十数名工匠生产时间,就必须承担相关费用。
一月之后,新的转炉就出现在李隆基的面前,转炉很大一次可以装-千斤的铁水,下面有三个鼓风进气口,分别有六个水利和两个人力转动风箱。高炉的铁水缓缓的流进转炉,
鼓风机呼呼的风声向炉内吹进新鲜的空气,上方石灰粉撒进明黄色的铁水内,再次用焦炭对转炉进行加热。
转炉打开下放的炉口,几个炉前工惊呼着:“快看!”炉口流出来是明亮白色的
趋近于白色的铁水,在不停的沸腾着如同火山喷发一样激烈,而且形成褐色烟雾不断的飘动着,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两刻钟的时间。
这次开炉的时间很短,大约持续了两个时辰,新盖高炉每次可以添加铁料两万斤,转炉每次可以容纳铁水一千斤,每两刻戳开一次,一共浇铸了十次,一共得到了一万斤的成品钢件。
埋砂降热之后,一块块铁锭从沙中被取出,整个砂房比夏天还要炙热几分。
但是此刻的众人,已经顾及不了这么多了,他们聚集在砂房之中,等待着陈大工匠徐四七解开谜底。
李隆基要上前,却被王重所阻拦,大工匠带着工匠们进入了砂房,推出了一车又一车的铁锭。
“陛下,是钢!陛下,是钢!是钢!”大师傅们高声惊呼着。
陈大工匠不能理解,为什么加了个灶,就变成了钢呢?
李隆基快步上前,来到了排车之前,看到了断口,比白口铁的断口更加雪白,他用力的吐了口浊气,露出了一个欣喜的笑容。
“成功了啊。”李隆基不由得挠了挠头发。真的成功的时候,李隆基并没有多么的震撼,反而是心里落下了一块石头。
所有的工匠们笑的如同孩子一样,他们也不顾不得烫手,不停的用撬棍扒拉着钢锭,不停的讨论着这种神奇的事情。
王重大声的喊道:“为殿下贺!为天下贺!为朝堂军士贺!”
王重当兵十数载,焉能不知道如此造钢法,对军士意味着什么?
马衡宇和以陈大工匠为首的匠人们立刻大声的高呼:“为殿下贺!为天下贺!”
李隆基笑容满面的说道:“同喜,同喜。”
李隆基是极为幸运的。大唐的铁料其实是高磷铁料,磷被空气氧化之后,会被白云岩还原成磷,重新进入钢水之中,如果钢水中的磷过高的话,就会一击即碎,不堪大用。土法炼钢的年代里,不合格的钢,大多数都是高磷。中国幅员辽阔,但是高品质的铁料其实很少,铁料大多数不堪大用。
他的幸运就幸运在,冶炼高炉的防火内衬砖和耐火土,是碱性材质,由白云石打碎制成的耐火砖。再加上添加在物料中的石灰石,可以让钢水脱磷,才获得了大成功。
“总之,是一个好的开始。”李隆基看着偌大的冶炼高炉,终于松了口气。
钢铁,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无论何时都是如此。
他看着脚底下的钢锭,颇为感慨的说道:“高力士,孤有个想法,现在工坊的工匠只有匠户和住坐工匠两种,只有住坐工匠有月盐可以拿,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分级。”
“厘清大明工匠们的技术能力,顺便鼓励工匠们技术进步?”
合理的、灵活的利用制度、规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李隆基追求的目标。
高力士显然一愣,俯首说道:“工匠技艺都些奇淫巧技,登不得大雅之堂。”
奇淫巧技…
在宗族礼法的大背景下,工匠们的技术都是奇淫巧技?李隆基对此嗤之以鼻。
李隆基在景泰炉周围的钢锭上穿行,偶尔他还会蹲下,查看着钢锭的切口,露出一些欣慰的笑容。他一点都不害怕突厥人和吐蕃人。
就像他说的那样,大唐边军里的精锐战死了,还有关中十六卫军、365州折冲府军,还有他,他们战死了,还有其他的大唐人站出来,前赴后继。
大唐不怕战败,但是他却是深深的畏惧着,大唐失去了进取之心。
这对一个王朝而言,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