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崛起大唐帝国》最新章节。
李隆基发现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好处就是,在传承千年诸子百家的竹简书籍一直保存不少,这可是中华文化宝贝。
李隆基在商量新的六学院的时候,虽说下面的大臣都没有说什么,但是各种手段频出,有学子没有老师。
新的变法也将进入深水区,李隆基心里也打起鼓,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失败造成的政治局面,包括岳飞之死,李隆基心里是很明白的这些变法就是因为动了那些掌握权利豪绅家族的利益。
南宋当年怨杀岳飞有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就是,岳飞当时把收回故土的土地,直接分给百姓,所以岳飞一路征战得到很多百姓拥护,这也是为什么岳飞的军队从八百人很快组建2万多人的岳家军。
而且当时长江以北和黄河北方的许多地区都自发发起反抗金国的统治,准备迎接岳家军的到来。
金国的除了山海关外,整个北方各地已经出现了乱局,所以当时岳飞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打过黄河,并且说出直捣黄龙(今天辽阳地区)豪迈语言。
但是整个南宋朝廷的士大夫害怕了,当时士大夫可都是江南士绅大户,北方岳飞搞了土地均田,一旦收复北方的故土,那么南方的百姓也一定会要求均田的,南方拥有大量土地的士族们惊慌了,在各种骚操作下,岳飞被莫须有罪名杀死。
可以说岳飞是被整个南宋朝廷的官员士绅全体杀死的。
在这种政治上的迫切需要下,李隆基决定三个策论为题,招徕天下有识之士,就是为了让现在大唐这些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为其政治统治和富国强兵、争雄天下出谋划策,绘制蓝图方案。
这就是李隆基这具有智囊团性质的政策咨询机构。同时,大唐对于文化的包容性很高,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长安的新的学宫将会成为学术交流、文化传播和百家争鸣的阵地,可以促进了学术发展与繁荣。
不过李隆基提出一点要求就是求实务治、经世致用。
“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其实冲突最厉害的是道、墨、法、儒的思想,而汉武帝起,独尊儒术,造成了现在的儒家独大,但是其他十一家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各家学问开始融合。
现在朝廷以求贤治国为名,征招天下学子齐聚京城,并且提供在太极宫中居住,那么不管是原来门阀士家的弟子和那些寒门士子,还有各地杂学都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在治国理政中有一席之地。而世家弟子也希望自己家的子弟能成为影响朝堂治国的栋梁之材,三千人的名额,足以让各家各显神通,但必须是精英齐出,不然就算写的策论让皇帝选上了,不能求实务治,那就落在下风了。
李隆基猜都能猜到到时候在各家的观点、主张不尽相同,甚至互相对立,针锋相对,到时候都会不遗余力地推售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统治者接受、采纳,就不会有太大心思注意在大唐的变法上,再说了即便发现这变法的问题,但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也会分析利弊,这就有了学术积极入世、匡正时弊的良好风尚,所谓“百家殊业,各务于治”,“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
李隆基在姚崇走后,就命国子监抄录通告,以三题我策论,张贴告知大唐天下学子,设立各县通政新乡,收集策论文章,每月朔日密封其箱,直抵长安皇城。
同时和通告一起张贴还有,大唐的税制改革,还有长安实行银币和开元通宝的新的钱币,并且设立海贸市舶司六处,还有陆地十二处关市。
大唐通告一次性张贴六张,都是前所未有,不同人有不同的关注点,短时间很难形成合力,就为新的规制实施形成一段的稳步运行时间,市场一旦接受,不论谁都很难再推翻,更何况还有长安现在要征招三千翰林待诏讨论治国之道,那是一步登天之事。
李隆基对于大唐银币依旧有些不确信,不确信的主要原因是他的银币只有七成银,这七成银当一两花,就是李隆基内心的担忧。
火耗毕竟三成,大唐的百姓是否认可,是李隆基内心悬着的最后一个疑问。
事实上,李隆基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大唐太需要一种法定大额货币,而不是那一匹匹帛类制品了,大唐商贸繁荣,交易使用物品交换,各方估价互不相让,往往造成各种麻烦,太需要一种法定的交易货币,给哪怕是铜钱也可以,大唐的铸币司那种产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李隆基的银币政策,被贴到黄榜上之时,京师的大唐公廨钱柜,立刻就被围满了人。
打听银币如何兑换,尤其是关于是否可以用碎银子来换银币,如何更换,火耗几何等等。
各个公廨钱柜鉴银师从极度清闲中,立刻变得极度忙碌了起来,他疯狂的打着算盘,专门派人在门口贴了告示,就问的最多的问题,贴在了公廨外面墙上,还专门找人讲解。
王参事和银匠们讲解着关于银币承兑的诸多问题。
李隆基远远的路过,看着排着长龙的队伍,这里面有平头百姓、也有势要之家的家人,大唐上下无不期盼着朝廷对于货币二字,能有个定册。
至于三成火耗归太仓承运库这件事,大唐上下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意见,毕竟民间的银子都没朝廷现在雪花银那种纯度含银量,再说了百姓认为整个天下都是陛下的。
李隆基在和户部给事中颜仲祥反复沟通之后,才知道地方官员和商户在揽收银子的时候,火耗是三成以上!
大唐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折色银自正统元年就开始实行,大明养了很多的银匠,去估算银子成色和重量,这倒不用李隆基操心。
而最先拿到大唐银币的并非公廨钱柜堆积的商贾、百姓们,而是住在大唐官邸的官员。
发月俸的时间到了。
因为大唐皇帝铸币的缘故,大唐的官员暂停了一个月的俸禄,但是因为新的官邸供养的制度,大唐的官员压根不用担心会饿死的问题,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每月每户还有二千贯文钱的额外开销,可供支取。
所以暂停这一个月的俸禄,终于发下来了。
而这次发下来的则是银币,正面写着一两,背面写的则是平厘七钱,这个意思就是七钱银当一两花。
大唐的官员们每人领到了再也不是各种实物,再也不是发俸禄时候需要赶着马车过来过称领取各种实物,而是一块块雪白的精美银币,作为俸禄了。
折实物是大唐的一个大杀器。
比如姚崇现在正三品中书平章事,按制年俸400石米,还有各种蔬菜、香料等,京师粮价一石400文,折价应当是一百六十银币,加上各种杂项,月俸三十两。
以前是各种实物(粟米、麦子、稻米、丝绸、布匹、各种蔬菜、香料、食盐、纸张、笔墨等),拿着也不方便,也不易保存,还要家里自己磨面去壳,十分麻烦。
经过各种损耗折扣,还要一些需要去商户换成文钱,用于购买一些别的用品,每月实际到手也就不足二十贯。
这就是大唐官俸,未有弱此者的由来,所以就有各种补贴的官职田,业绩田,不然的话让官员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养活不了,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