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最新章节。
就在这绝望之际,寺内寿一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饭田祥二郎的身影。那家伙是否早已洞察了局势的暗流,才借着调令逃离了这片战场?
饭田祥二郎倒是躲得轻松,却让牟田口廉成为了他的替罪羊。
甚至,整个十五军都因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若是让饭田祥二郎那谨慎的性格来统领十五军,或许这场灾难根本就不会发生,数以万计的勇士也能幸免于难。
这个可恶的家伙,享受着皇恩浩荡,却只顾着自己的安危。
寺内寿一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此刻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亮。
在当时,谁又能预见十五军会败得如此凄惨?
饭田祥二郎想要保守战略,收缩兵力,却被寺内寿一坚决拒绝。
然而,这世上并没有后悔药可卖。
……
“总长,委员长的态度如何?”
杜律明拨通了参谋总长兼陆军总司令何应清的电话,两人同为黄埔系的精英。
电话那头,何应清的声音带着震惊:“委员长反复追问,日本十五军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覆灭了?”
杜律明沉默片刻:“总长,我们远征军曾在十五军面前溃败……”
他欲言又止,难以启齿。
十万远征军,多为精兵强将,一战之下,五万精英化为乌有,而给予敌人的打击却微乎其微。
然而,有人却整合了远征军的残兵败将。
他们从小规模逐渐壮大,最终仅凭不足万人的兵力,就彻底歼灭了日本十五军。
中央军与日军的数量差距高达三倍之多。
与新兴崛起的川军团相比,中央军更是颜面扫地。
同样是那些人,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这背后,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反省。 在众人眼中,川军团的辉煌皆因装备精良,仿佛胜利全仗外物之力,却忽视了更深层的原因。
这样的看法,无异于掩耳盗铃,将自身的不足归咎于外在条件。
然而,亲临观摩的戴按澜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目睹了那些战士们的蜕变,面容虽已难辨昔日模样,但那份英勇无畏、战斗技艺的精湛,以及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决心,却令人震撼。
即便他们手中没有那些顶尖的武器,单凭这股子拼劲和智慧,也足以成为一流的精锐之师。
戴按澜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领导者的卓越与制度的优越。指挥官独具慧眼,制定并执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才铸就了今日的川军团。
但这样的制度,却如同明珠暗投,在腐败横行的中央军中难以立足。
思绪飘飞的杜律明突然回过神来,向戴按澜询问道:“总长,我们与川军团相处,应遵循何种原则呢?”
此时,远征军与占据腾冲龙陵的川军团,正隔怒江而对峙。
他们心中虽怀揣着收复失地的梦想,但尚未付诸行动。
随着江上船只的往来,双方交往日益频繁,摩擦与分歧也随之而来。
不少人在贸易往来中触犯规则,被抓了个现行。
这些人的后台纷纷向杜律明求助,他虽尽力周旋,但对方却丝毫不给面子,这让杜律明倍感恼火。
而川军团的陈浩,与戴按澜私交甚笃,甚至赠送了一批价值连城的装备。
双方的贸易往来,也让杜律明受益匪浅。
他暗自揣测,陈浩是否有意归顺国内?但这一切,还需看高层的态度而定。
何应清神色凝重地告诫道:“切记,切勿轻易招惹他们。陈浩此人行事疯狂,竟敢扬言与美国为敌,史迪威对此极为不满。”
杜律明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天呐,这也太狂妄了吧!”
在那个时代,他们靠着美援的滋养,心里头那个美呀,恨不能把援助之手当作救星的大腿,亲切地唤上一声“老爹”。而川军团,那股子小势力,竟敢撩拨他们的“美国老爹”,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知该赞其勇气还是叹其无知。
何应清的声音悠悠传来,带着几分淡然:“他们是狂,但狂人自有天收,咱们大人有大量,不与这些小儿辈计较。”他接着传达了上面的意思:“老头子说了,要咱们尽量忍让,之前他们提出的通商、人口自由流动,咱们都应了,别自找麻烦。”
“是是,总长的话我明白了。”杜律明恭敬地应着,待对方挂断电话,他才缓缓放下话筒。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思量:这世道怕是要变天了。连老头子都得顺着他们,他又怎敢轻易招惹?只要能安稳度日,便是万幸。
想当年,军队垄断交通,他们靠着倒卖川军团出售的工业品,轻轻松松赚了个盆满钵满,上下同庆。可如今,这利益链却要断了。
川军团拿出的货色,件件都是精品,价格还比洋货实惠,在市场上抢手得很。作为曾经的利益既得者,杜律明自然是不愿看到这一幕的。
但既然上面发了话,他也得琢磨个对策。垄断交通?收过路费?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钱他得想办法赚回来。
至于川军团要求人口自由流动,杜律明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那边一旦有了人口红利,川军团必将如虎添翼,吸引力爆棚。到时候,拖家带口投奔的人多了去了。
缅甸华人少,川军团征兵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人口就是兵源,就是实力,川军团的野心,那可是明摆着的。
杜律明摇了摇头,苦笑一声:他操这份心干啥?现在该头疼的是日本人,听说泰国那边正拼命修筑防御工事,生怕川军团打过去。
川军团一旦壮大,再有点野心……嘿,那可不是他杜律明能掺和的事儿。到时候,他琢磨着换个地儿,避开这趟浑水。
毕竟,智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嘛。 避开与川军团的毗邻,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小妙招。
国府的高层们在权衡利弊的天平上,悄悄为个人的小算盘加码,对川军团那耀眼的胜利,他们选择了沉默是金——不报、不评,仿佛那是一场无人问津的烟火。
但世事难料,总有些嘴巴是不受束缚的风,报社里因此上演了一场狂欢盛宴。头版头条,大幅篇章,犹如画笔在宣纸上肆意挥洒,生怕这胜利的捷报被岁月尘封。
随着胜利的春风,川军团的名字如号角般响彻了大江南北,每一个角落都回响着他们的英名。这支远赴海外的部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铁血丹心,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书写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
在民间,川军团已然成为了胜利的代名词,仿佛一提及便能唤醒心中的热血与骄傲。人们涌上街头巷尾,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这份喜悦:“听说了吗?咱们的川军团在海外大获全胜,把小鬼子烧得连渣都不剩!”“当然知道啦,还听说俘虏了好几万呢,小鬼子吓得裤子都湿了!”
这些事迹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川军团的声威也随之水涨船高,为后来吸引无数勇士踏上缅甸的征途,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