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第57章 发挥余热(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最新章节。

皇帝啊。

你不按套路出牌。

难道不是文官死谏,死于朝堂,挣得美名,陛下被迫撤销推行的制度吗?

死谏者送去辽东戍边,分明让死谏者送死。

寂寂无声中,房可壮执笏出列道:“陛下,吏治崩坏,不容置疑,臣支持密折制度,百官死谏,固然心怀鬼胎,陛下身为人主,对百官建议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非一贬了事,此举过于意气用事。”

呃...

此言出,钱龙锡等齐刷刷望向房可壮,你出釜底抽薪平息了事,还推波助澜,公然批评皇帝,此乃取死之道。

朱由校浅笑,和颜悦色说:“房卿所言,言之成理。”

房可壮。

东林点将录名列第八,外号天暗星,青面兽,比钱龙锡,钱谦益,张慎言等地位更高。

即使房可壮名列贰臣传,他依然挺佩服房可壮在明清两朝都弹劾奸邪,不遗余力。

目前,朝廷需要这种人。

顿了顿,朱由校和声和气说:“大理寺卿悬置未决,卿直言进谏,推行王道,即日起任大理寺卿,以后几年朝廷大案要案会不少,爱卿务必负责好刑狱案件的审理,避免冤假错案。”

房可壮不喜不悲,诚恳答谢:“谢陛下厚爱,臣绝不辜负陛下期盼。”

这....

不对啊。

钱龙锡,钱谦益一溜东林文官傻眼了。

明明都是反对,房可壮语气比他们更重,为何他们去辽东戍边,房可壮晋升大理寺卿。

皇帝和他们有仇吗?

死谏呢?

还是不死谏?

这时,朱由校目光再度回到钱龙锡,钱谦益,张慎言身上询问道:“诸卿,有谁决定戍边?”

殿内鸦雀无声,无人敢做出头鸟。

哼。

一群贪生怕死之徒。

朱由校怒气未消,懒得搭理几人:“李三才,魏忠贤之事事了,吏部,通政司抓紧推行密折奏事,铜匦制度,谁担心朝廷形成诬告之风,谁觉得朕不信任他,可以乞骸骨,可以上书致仕。”

“谢学龙,阮大铖你们担任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好好整顿都察院,勿要因政见不同掀起党争。朝廷需要仗义执言,提出时政弊端的御史,而非夸夸其谈,为争而争,为反对而反对,为弹劾而弹劾,故意中伤同僚的喉舌。”

“微臣遵命。”

阮大铖,谢学龙领命。

朱由校起身道:“朕乏了,退朝。”

顷刻,百官暗暗松口气。

朝会,朝会尘埃落定,齐齐行礼:“臣恭送陛下,陛下圣安。”

朱由校大步流星走向乾清宫。

他不光要施行密折制度,还要快速见奇效。

余光瞥了眼一拐一瘸的魏忠贤问道:“朝野内,阉党人数几何?分布何处?”

啊。

魏忠贤屁股一紧,额头直冒冷汗。

皇爷怒气未消,莫非还要整顿阉党,忙道:“禀皇爷,具体几何,老奴不知,在京骨干仅有数十人。”

朱由校记得明末阉党逆案时,逆案名单共二百五十八人,数十人也好,二百余人也罢,这批官吏该动起来。

不急不缓的说:“无论人数几何,朝廷推行秘折奏事,风闻奏事,你悄悄安排北直隶任职的官吏动起来,上折子弹劾贪污受贿,懈政怠政的官吏,记住首次秘折奏事,争取附带证据,该让地方官颤抖起来。”

“老奴遵命。”

魏忠贤喜不自胜,皇爷终于想起自己,给他发挥余热的机会,这次必须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热搜爆了!疯批总裁追妻成瘾
热搜爆了!疯批总裁追妻成瘾
契约婚姻×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她本是娱乐圈钓系小作精,却在替身丑闻爆发时被天降总裁用婚书锁住命运。"景宁,你当替身那年,我查了你血管里的血型。"谢霜序捏碎手中龙舌兰,锁骨处的...
江稚.
重回渣夫反叛夜,我转投病娇太子
重回渣夫反叛夜,我转投病娇太子
十年夫妻情一朝穿越,心甘情愿隐在身后替渣夫铺路,为他洗手作羹汤送他上青云,却被他剜骨囚地宫。重生回到渣夫登基前夜,林晚意转头投奔中蛊将死的太子怀抱。——你不仁不义,我便让你自食其果。人人都道顾明渊温润如玉,唯她知晓这佛珠缠腕的夫君,是披着人...
洛水见欢
什么家暴男不想挨打?交保护费吧
什么家暴男不想挨打?交保护费吧
[重生+虐渣+爽文]前世宋暖被父母洗脑嫁给家暴男,挨打就像呼吸一样简单。宋暖实在受不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折磨,跑回娘家想要离婚。不料,父母为了自己利益不仅不让她离婚,还直接打死了她。在宋暖的撺掇下,不仅父亲变成了家暴男,母亲想要离婚。离婚?是不可能离婚的,得好好体验家暴的滋味,当然她前世渣男老公也不能错过如火如荼的家暴。重生归来,不仅有乌鸦嘴,还有一身武力。重生之后的日子,吃饭睡觉打渣男,心情不好
多多钱呀
假如安陵容重生回了选秀前
假如安陵容重生回了选秀前
安陵容重生回到了选秀前住的客栈,那一刻满嘴的苦杏仁的味道,苦,很苦,真的很苦.....这辈子她不想再吃一次苦杏仁了,她自知自己没有雄韬武略没有什么宏伟的抱负,这辈子她只想安稳的过一生。
可可奈奈的小狐狸
凤烬欢
凤烬欢
大周轩宇二十八年,太女意图谋害轩宇帝。事败后,帝大怒,下旨废黜其太女之位,贬为庶民,终身圈禁于宗室大牢。太女之位空缺,众皇女纷纷摩拳擦掌,储位之争一促即发
唐十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