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约:开局获得僵尸血统与道体

第19章 黑风姥姥(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僵约:开局获得僵尸血统与道体》最新章节。

驱鬼符,能够打散鬼的形体,让他们短时间无法凝聚。

而这段时间,他们则是能够逃的更远。

几道人影无法躲避驱鬼符,被打散,化为黑色阴气缭绕四周,但金钗明显不一样,她挡住了。

手中的油纸伞挡住了黄符,黄符贴在伞面上,灼烧出一个大洞。

“杀鬼符!妖邪,受死!”

何应求面不改色,取出一张黄符拍在木剑之上,黄符化为一道金光缭绕在桃木剑之上。

话音刚落,何应求持剑杀出,凶猛无比。

金钗转动手中的油纸伞,周身鬼气大盛。

她毕竟跟在黑风姥姥身边,也通晓不少手段,见到何应求杀来,微微一笑,迎了上去。

“应求,不可久战,四周还有灵体,虽然被驱散,但很快就会聚集!”

方羽见到何应求已经与金钗在战斗,开口提醒。

虽然加持了杀鬼符的威力,但金钗凭借手里的油纸伞挡住木剑攻杀。

金钗的身影诡异莫测,出现在何应求身后,一掌拍出。

何应求肉身凡胎,根本就无法及时反应过来,中掌后,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脸色也变得煞白无比。

金钗想要再次出手,方羽已经出现,手里握着佛掌,驱动法力,一掌往金钗拍去。

而金钗却及时用油纸伞挡住,纸面被佛掌击穿,佛掌透过伞面轰在金钗胸口。

一声凄厉惨叫,金钗胸口被拍中,雪白的胸脯上燃烧起来,佛掌好似烙铁般,皮肉都开始烧化。

但方羽却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是直接背起脸色苍白的何应求,直奔桃源镇而去。

与此同时,方羽看了一眼昏迷过去的何应求,低吼一声,双眼变得灰白,速度陡然激增。

灰眼僵尸状态,让他实力暴增,奔走如风。

一盏茶的功夫,便已经到了桃源镇,他偏过头看了一眼脑袋耷拉在自己肩膀上的何应求,脸色有些许阴沉。

那金钗实力远超普通灵体,受此一掌,只怕是阴气灌体。

这种情况,需要尽快逼出体内的阴气,时间一长,阳气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回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

到了桃巷时,方羽已经恢复正常状态,这附近都没有感受到阴气,对方应该没有追过来。

进了白事铺,放下何应求之后,他走到大门旁边,伸手摘下灯笼,吹灭里面的蜡烛。

虽然是白灯笼,但是灯笼上绘制不少神秘符文。

何应求说了,灯笼上的这些符文是引魂符,蜡烛也是特殊研制的,挂上,俗称招魂灯。

在异客眼里,这灯笼所在的地方便是如同白色光柱,冲天而起。

如果不熄灭,看到的异客,便会往这边赶来。

所以,方羽第一时间熄了灯。

何应求缓缓睁开眼睛,看着方羽忙来忙去,苦笑一声,道:“今天真是倒了大霉,幸亏那些银元是真的。”

“应求,那金钗知道我们下落,我只是击伤她,她很快就会追来。

现在咱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体内阴气驱离出来。

第二件事便是挡住金钗的攻击。”

方羽脸色有些许阴沉,手却没有停下。

“配置驱邪祛阴汤需要去药店配置药材,现在只怕不可能,只能撑到天亮。

金钗受你一击,只怕没那么容易恢复过来。

就算是恢复,到时候天也亮了。”

何应求坐在椅子上,看着方羽把大门重新关闭,松了口气。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鳌龙传说
鳌龙传说
我于现代走来,却讲远古之事,我写仙侠,却不写修真,写历史,却不写人的历史,我写祖龙的历史,写大道破零之后,混沌时期的历史,龙是什么,是谁创造的,龙从何来?又因何事在诸天仙侠小说中,占有如此地位,我不写玄幻,我要写就的是一部比还早的...
云春凡
永恒道路1
永恒道路1
一个无知的少年走出了一条永恒之路,他只为成仙证道,寻得长生,永恒天下
嘎嘎咸鱼
太监武帝:功法自动大圆满!
太监武帝:功法自动大圆满!
关于太监武帝:功法自动大圆满!:坏消息。穿越了,成了个太监。好消息。假的,命根子还在。穿越大武王朝,成为刚进宫的小太监。乾武界,三千道州,万千王朝并立。有武夫手撕蛟龙,立城东海,号天下第二!有修士悬剑凌空,八百里斩大妖,取首级酿酒!有儒士言出法随,携儒家气运撞碎一国龙脉!有大妖血口滔天,一口吞一城,万民哀嚎!手无缚鸡之力的叶白如履薄冰。好在系统觉醒,给予能力:每天一本功法大圆满。…...百年后,
花花宏
悟性逆天:濒死创仙法,惊呆大帝
悟性逆天:濒死创仙法,惊呆大帝
关于悟性逆天:濒死创仙法,惊呆大帝:、、、、!!陆长生穿越玄幻,修成另类成道者,暮年将死之际觉醒悟性逆天!〔你观摩仙经残文,创造出长生仙经:上清天书!〕〔你观摩星辰运转,创造出仙法神通:星辰陨灭法!〕〔你参悟不灭剑意,对剑道领悟直入仙神,自创长生剑歌!〕……自此万界世界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存在!
日万赚钱养学姐
玄幻:我能复制经验
玄幻:我能复制经验
我能复制经验:陈雾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玄幻世界。他惊愕的发现在大乾帝国如日中天时,自己竟然要饿死在这儿。好在他有一面昆仑镜,可以复制他人的人生经验,而其中携带的记忆碎片,尽皆成为他的助力。从别人的经验记忆中,盗功法,偷武技,窥遗迹,察人心……
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