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房遗直还有一层考虑没有和房小明说。
长安作为大唐的京畿之地,全国各地,乃至于周边各个国家的商人,都云集于此。
若是能够借这件事情,把这些商人都聚集在一起,成立一个商会,那么以后要做什么事情都会方便很多。
古代可不像现代,消息闭塞的很。一个地方发生了什么大的事情,隔得远的往往要好几个月才会收到消息。如果能够成立一个商会,大家互通有无,那么光是凭借这些信息,都足以让人大赚特赚。
当然这个事情也不能急于一时就是了。
当翰墨轩的三国演义第二部大买的时候,皇宫内,李世民也正和大臣们商讨着国家大事。
大殿内,威严厚重的李世民着龙袍端坐于上。下面跪坐了几人,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御史大夫魏征,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杜如晦,申国公高士廉,户部尚书唐俭,勋国公张亮等一众李世民的心腹。
坐在上首的李世民眉头紧锁,目光凝重的说道:“今天在坐的也都不是外人,大家都畅所欲言,说说看科举取士这件事该怎么办?
“自朝廷开科举取士以来,被录取的往往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而寒门中被录取的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寒门子弟都没有才干吗?”
“这……”
面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目光,大家都底下了头,不敢和李世民对视。
李世民见状,叹了口气,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失望的神色。
他语气缓了缓继续说道:“我大唐想要传承千秋万世,就要有包罗万象之心,为才示举,惟有如此方能选拔出更多人才为朝廷所用。而如今科举考试选出来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这世家大族子弟固然有一部分是有真才实干的,难道这天下有才学的人都只有他们吗?寒门子弟中就没有几个是有真才实学的吗?
如今民间已经开始谣传朝廷开科举取士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所有的取士名单都是内定好的。说朝廷只做表面工程,实际上仍然是搞前朝那一套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针对这个情况,大家都说说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世民说完后,看了看众人。
只是在场的众人都装聋作哑,个个都好似在梦游一般,根本就不接李世民的话。
实际上这话也没办法接。
因为在坐的大部分人谁身边没有几个亲朋故旧?大家都想把好的位置留给自家人,反正科举取士取谁不是取呢?举贤不避亲一向是从古到今的优良传统。
大家都是既得益者,或多或少都从中得到了好处,又怎么会主动去想解决的办法呢?
见众人都成了哑巴,李世民很无奈,目光在众人之中扫了一圈,最终还是看向了自家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他点名道:“长孙无忌,你是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拔,你来说说看你的看法。”李世民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他没想到李世民会直接点他的名。他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陛下,关于科举取士只取世家大族,不取寒门的弊端确实存在。臣以为,寒门之中确实有一些有才干的人。”
李世民听得长孙无忌的话,连连点头。
不过接下来他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臣以为是监督不力的关系,若是能够起到有效的监督,那么科举考试才能够达到选取天下英才的目的。”
长孙无忌这一番话说的是滴水不漏,既赞成了李世民的意见,又不得罪众人;既说了话,又好像什么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