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大隋,广大准啃老族入仕的途径,门荫当然是最便捷最主流的途径。
可是,门荫制度也只能解决五品高官及以上的嫡子入仕门槛问题。
要想当个真正的官,可还得看机遇,或者慢慢的熬!
有资料表明,当前大隋的五品以上高官中,靠门荫入官并爬上高位的也仅有五成。
其他的,还是在茫茫人精中辛苦蹉跎!
有的,因为吃不得苦、走错了路、不想当牛后,纷纷回归家族,继续啃老……
但是,那些大量的高官庶子呢?
这个异常庞大的队伍,只能将目光瞄准下一个广泛意义上的自由竞争的森林!
唉,贵族们往往除了正妻之外,还有很多如花似玉的平妻、妾啊的!
而这些女人,最大的依靠,除了颜色,就是生给你看!
嗬!!!
那个,叫多啊!
李渊十几个儿子,嫡子才几个?
窦彦那样的,一下子生六个,嫡子才两个。
这样的贵族家庭,可谓是数量惊人!
唉,年轻能生的平妻、妾、婢女……总是……很多啊!
那余下的中低公务员岗位,好进吗?
你说呢?!
据搜影统计,大隋六品及一下可供选择的岗位空间,也极其有限。
研究大业五年的这一数字可知,朝廷也就大致能解决官员啃老子弟大致四成的数量。
为啥?
因为这些中下级官吏岗位,还有更多的人竞争。
那些人呢?
无数刀笔吏,普通士人,寒门子弟……
这些人,有征辟来的,有察举来的,有军功入仕来的,有流外入流来的……
但威胁最大的、也最具有竞争力的,便是通过大隋科举考试来的!
不过还好,在关陇贵族刻意打压和限制下,大隋在阿布穿越以前通过这条途径入仕的士人,屈指可数。
但是,但是,唉,那个万人争过的独木桥,却显得更加拥挤!
那比阿布前世考个清华、北大,要难上一百倍!
最终,肯定还有那四到六成的官员贵族庶子、部分嫡次子,只能老老实实地继续他啃老族的纨绔事业!
但是,谁真正愿意当一个混吃等死的啃老族呢?
谁又愿意,一辈子踟蹰在社会阶级底层吃沙子呢?
所以,科举制,真是一项华夏祖先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它给了所有无望通过门荫、征辟、察举、军功、流外入流的人,一个相对自由而公平的入仕机会。
但,然并卵!
如此等视寒门白丁、普惠天下的选官制度,其伟大的优越性却始终被从门荫制获益的贵族势力所压制!
文皇帝、广皇帝既然要持之以恒地打击和排斥传统贵族涉政,那他们就必须通过开创性的科举制度,储备足够的非贵族人才!
然而,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阿布仔细做过统计,到大业十二年止,朝廷共举办过科举试才五次!
开皇七年,文帝下诏,命令各州每年举荐三名人才到京师参加考试,通过者则留在长安做官。
文帝初期,共分八大州。
也就是说,第一次科举试,才共有二十四人参加。
文帝后期,共有297州,所以第二次共有三百五十人参加科举试。
广皇帝时,三百人成为定数,共有三次,总计九百人参加科举试。
这加起来,大隋目前为止参加科举试的士子,共计1274 人。
这,看起来不少啊?
然而,共有多少人成为秀才呢?
对,这时候中举的人,叫秀才,不叫进士。
当然,还是三甲取士,也就是三个人!
至于状元、榜眼、探花之说,自由投考之说,都是当初阿布和杨侑在大兴城监国的时候,才胡乱鼓捣出来的玩意。
那政策是下发了,但还没真正开始开过科呢!
现在北方监国政府推出的恩科,算是新科举试的第一次!
但在人数上,还有了不少调整和妥协……
那么以前的五次科举试,到底取了多少人呢?
十五人!
对,可怜的十五人啊!
都有谁?
能说上名字的,就刘焯、侯白、王贞、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房玄龄、许敬宗、孔颖达、孙伏伽、韦云起、杨纂、张损之 。
另外两位,竟然都不知道姓名,更查不到去向。
怪哉!
这也就是说,五次科举考试,大隋共选官十五人。
按说这全国士人中的佼佼者,应该都得到朝廷重用的吧?
呵呵,想多了!
这些类似状元的秀才们,都干啥去了?
查查才知道,这可怜的这十五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得到重用。
有的人,竟然活活被关陇势力排挤,郁郁而终。
比如,刘焯、侯白,王贞,或许还得加上那两个不知名者。
没死的,都是在一些毫不起眼的岗位上,继续默默散发着他们幽暗幽怨的光芒!
杜氏三兄弟,还活着!
杜正玄,做着齐王府记室的小官,只负责撰写章表文檄。
杜正藏,初授纯州行参军,现在是河南浚下邑县的县令。
杜正伦,初授羽骑尉,现在是太学的一个讲读。
房玄龄,十八岁秀才及第,初授羽骑尉,后为隰城县尉,不过遇到了杨子灿获得飞升!
许敬宗,其父礼部侍郎许善心,二十四岁的这家伙,现在还是吏部的一名小书佐。
孔颖达,孔子的后裔,刘焯的学生,现在却不在京师了,早被阿布偷偷拐带到了粟末地当经学博士教书。
孙伏伽,阿布前世称之为华夏第一位正规状元,现在还是大兴西京万年县的一名法曹。
韦云起,这家伙的官途,就相对比较出彩。
开皇时,补任符玺直长,后迁通事舍人、谒者仆射。
后因孤身前往突厥借兵二万骑,大破契丹,拜治书侍御史。
再后,因弹劾内史侍郎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被贬为大理司直。
对,这家伙没有被广皇帝带走,算是正儿八经给杨侑留下来的可用之才!
杨纂,初仕朔方郡司法书佐,后因亲属杨玄感造反,被废为庶人。
现在举家迁于冯翊郡蒲城县,其姓为枭,算是彻底废了!
张损之,现在是御史台的侍御史诸曹员外郎,也就是个小部门秘书。
从以上资料可以观之,大隋科举的秀才公们,境遇是何等的不堪!
选人,而不用人!
用人,而不保护人!
不仅不保护,而且还糟蹋人!
真他娘的,岂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