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眼看着年底就要到来,大隋帝国又发生了三件大事!
而这三件大事,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
大业十四年十月下旬,江都惊变,宇文化及在江都宫刺驾造反!
江湖疯传,在这场血腥的暴乱中,广皇帝夫妇、来护儿、裴矩等大臣、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宫中者,皆被杀。
裴蕴、虞世南等投敌!
广皇帝侄秦王杨浩,被立为新帝。
宇文化及,自为大丞相。
宇文智及,为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
造反功臣,各有封赏。
司马德戡,为左卫大将军,统领十六卫。
裴虔通,元礼、赵行枢、陈伯图、孟景、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各有重用。
然而,诡异的事情,也让许多人感到不解。
保护皇帝的骁果右卫及其首领来弘等,在宫变当夜溃散,不知所终!
保护皇后后宫的女卫及其首领花木兰等,在宫变当夜逃离,不知所踪!
江南剿匪大营,惊闻江都之变,在程棱、张镇周、来整等人统领下,拒绝效忠。
三十万水陆大军,撤离江南剿匪前线,顺着长江东去。
他们,屯驻于长江口水军大营胡逗洲和陆军大营宁海,婴城自守。
自此,江南一空,让新成立的宇文化及政府率领这区区四万余宣誓效忠的兵马,独对江南众寇!
杜伏威的十八万大军,随机直逼江都郡!
新朝廷岌岌可危!
江都宫变的消息,奇迹般般地传到了北方。
李渊,知道了!
窦建德,知道了!
李密,知道了!
薛举,知道了!
东突厥人,知道了!
正忙着剿匪的官兵们,知道了!
那些地方通守、郡守、郡丞、县令,也知道了!
洛阳、大兴、雍州总管府、豫州总管府,自然也知道了!
大隋的政治钟表,瞬间停止转动,全都进入到了一种诡谲的静默和探寻之中……
首先打破这个静默的,是太原留守李渊!
大业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晴。
晋阳宫城东,乾阳门街口。
李渊号令三军,竖白旗,以东突厥大可汗呼和汗为尊,正式誓师造反!
祭天告祖,历数广皇帝暴政,当中烧毁朝廷对他削职问罪的圣旨。
当即宣布,在晋阳建大将军府,设立号令堂,自封大将军。
将其所有军队,分为三军。
世子李建成,受封陇西公,以左都督职统领左军,将十五万。
老二李二郎,受封敦煌公,以右都督职统领右军,将十万。
老四李元吉,受封姑臧公,统率中军五万。
拥立功臣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
拥立功臣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
拥立功臣武士彟,为大将军府录事及铠曹参军。
拥立功臣殷开山、刘政会等,各行大将军府功、仓、兵、骑、法等曹参军。
李孝恭,为中军统军,王长谐为副统军。
长孙顺德,为左军统军,冯立为副统军。
窦抗为右统军,刘弘基为副统军。
围绕在李建成、李二、李元吉周围的各自亲信,编入其亲卫。
如,李瑗、柴绍、唐俭、刘世龙、赵文恪、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许世绪、胡彪等人。
是日,北击刘武周,南下反隋。
跟着李渊宣布造反的战鼓,在西京三辅之地,也发生乱起!
一股自称娘子军的力量,在司竹园百里林海,正式竖起反隋的旗号!
娘子军,整合了周边好几股力量,规模不小。
司竹园向志善的代面军!
长杨宫何潘仁、李仲文的长杨军!
鄂县李神通的关中道神军!
宜君刘旻的赤火军!
……
大大小小,加起来逾七万余人!
鬼谷纵横的秀子李秀宁,为什么不猥琐发育,偏偏这么快就打起正式反隋的旗号?
这,也是被逼的。
当广皇帝对李渊削职问罪的诏令传到大兴和京师,当地的官府早就对散居在京师和三辅之地的李氏子弟加了关注。
而当李渊在晋阳宣誓起兵的消息,火箭一般传到东西京的时候,还没来得及逃跑的李家子弟便遭了殃。
李孝基、李神符、李道宗等,下狱!
李志云、窦诞、赵慈景,逃跑途中被捉!
一时之间,大兴城和洛阳城里的好几个官寺里,全部李氏家族的人填满。
李秀宁无恙,因为她人在司竹园!
李神通也无恙,因为他正在终南山里召集旧友,聚和了一支近万人的队伍赶赴司竹园!
西京正留守卫玄,闭门不出,现在不管事。
现在镇守西京的越王杨侗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副留守元文都。
按照元文都的意思,既然李渊已经扯旗造反,那按照其罪该当诛灭九族。
而以京兆郡郡丞骨仪等人为首的留守老臣,也是极力赞成元文都的这个提议。
可是,盲目杀人这事,杨子灿是坚决反对的!
让那么多人一死了之,多浪费啊?
杀人这动作是痛快,可这根本震慑不了那些决心反叛的人。
而且,这人杀了、杀多了,反而会让他们造反的决心更大、更坚决!
为啥?
增添了仇恨,减少了羁绊!
要知道,反叛者们没了老婆,可以再娶;没了儿子,可以再生。
至于死了老子爹娘、叔舅姑姨等,悲伤是悲伤,但除了添仇恨,最后也会渐渐淡忘!
但如果让这些人都活着,那他们这些反叛者就会投鼠忌器、要随时遭受道统、人伦的约束!
给他们身上,套上伦理舆论的枷锁,不香?
犯死罪而不处死,正显示了朝廷的气度和自信,也算是仁的最佳表现!
何不为也?
越王杨侗,还是个比杨侑还小的孩子,没注意。
元文都、骨仪等一干老臣,只好将这两种意见,转给皇太孙杨侑。
卫王的地位,大总管的嘴,大将军的威名,还真不是盖的!
皇太孙杨侑、北方政事堂,完全同意了杨子灿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