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退了,陛下别哭着来求我

第27章 展露实力,震慑秦笙(2/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臣退了,陛下别哭着来求我》最新章节。

“王爷劳苦功高,陛下都看在眼中,自然不会介意。而且,陛下为了让人不对你产生怀疑,特地派微臣到时候跟你同行。”

秦笙尚未开口,旁边两位副将却是直接嗤笑。

“就你一个文官也配……”

尚未说完这句话,肖阳的身上早以凝聚了强劲的真气,旋即,手掌一动,瞬间把这名副将震飞出去。

看着副将重伤倒地,秦笙猛然起身,但却并未责备肖阳。

他看得出,肖阳是一个练家子,功夫可是比自己身边这群废物要强百倍。

方才,得亏没有做什么威胁他的事情,若不然,刺杀失败不说,正好还给了秦王一个铲除自己的机会。

“肖大人真的是深藏不露,本王的人孟浪了,还望你能够原谅。”

说着,秦笙目光转向了受伤的副将。

“狗东西,还不下去?你是打算继续丢人现眼?”

副将支撑着起来,不敢停留,跌跌撞撞的离开。

这时候,秦笙才再次把目光看向了眼前的肖阳,同时端起杯盏。

“此番,可是让肖大人见笑了。本王这府中,竟是出现了如此不懂规矩之人。”

肖阳收起了内力,还迎了这杯酒。

“王爷客气了,他们也是忠于您,怕我冒犯了才会如此。不说这个,王爷对方才微臣提议的事情如何考虑?若是您当真做好了决断,那明日早朝,微臣将上书陛下,让陛下下令!”

“且慢!”

秦笙略有震惊。

“莫非方才你说的陛下有令,是你……”

“今日抉择,必定是明日的定局。”

肖阳胸有成竹的看向了秦笙。

“微臣要的是陛下的安全,王爷要的是权倾天下,二者不相冲突,不知微臣所言是否正确?”

秦笙倒吸了口气。

肖阳这小子当真是大胆。

纵然自己是王爷,都未曾敢先斩后奏,肖阳区区一个小臣,居然做皇帝的主?

肖阳看穿了秦笙的想法,淡然一笑。

“士为知己者死,若是王爷相信,明日微臣定当如此做决断,陛下不允,大不了我赴死就是!”

秦笙本是对肖阳心存疑虑,现在却定心不少。

“肖阳。既是你这般想,本王也就依着你的想法来。这件事,可以如你所说,本王到时候带兵出征。只是,你也莫要担忧本王会对秦王如何,毕竟他是本王的侄儿,本王如何狠心到此地步?”

肖阳知他所言不过是场面话,但也不曾拆穿,只是俯首。

“既是如此,那微臣先行告退。陛下那边,微臣先行去沟通一番,以免届时惹出更大的麻烦。”

“行。”

秦笙点了点头。

“既是肖大人打算去宫中,那本王便不去了,见到陛下,劳烦肖大人告知一下,本王是一片赤诚之心!”

肖阳点头允诺,“微臣知晓,微臣先行告退。”

随后,肖阳转身离开。

等肖阳离开府邸,秦笙的眼神也是陡然一沉,同时,狠狠斥责身侧这群下属。

“一群饭桶!今日让肖阳过来,本是要窥测一下他的意向,结果你们却是直接嘲讽,现在可好,看到了人家的本事,是否舒服了?给本王记住,往后见着此人,莫要再说什么废话,若不然,本王决不轻饶!”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关于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穿越元末,成为朱元璋亲弟,开局下葬爹娘。“小弟你去当乞丐,哥去当和尚,口粮不够咱省给你!”眼见洪武大帝朱重八要把破碗递给自己,朱远砸了他的碗,并决定这一次带着朱重八走上一条不一样的皇帝之路!朱远:刀在手,跟我走!杀地主,抢钱粮!咱们兄弟二人定要闹个天翻地覆,亲手打出一片天来!………朱远:一场朝会两个时辰,站得腿好酸!朱重八:来人!给仁义王搬一张龙椅来坐!满朝文
半份红豆泥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
关于原神:被雷电影收入眷族:穿越提瓦特变成一只凤凰,被影收入眷族!系统却让涅盘500年,结果错过了坎瑞亚之变。世界这么大,我想看个锤锤,各种浪!
狗月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世事百态:南北朝时代风云激荡,世事纷纭。政权如走马灯般更迭,民族融合日益加深,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孕育出众多历史英杰与璀璨文化。然而,伴随辉煌的是社会的剧烈动荡与民众的艰苦生活,动荡不安与民生维艰成为该时代不可抹去的印记。尽管如此,南北朝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可儿妙桃
荒野大镖客之西部大亨
荒野大镖客之西部大亨
1898年一个名为克劳福德.约翰逊的年轻人突然出现在西部,从小农场主一夜之间成为了西部的食品巨头,勾结亡命之徒、诈骗银行、走私烟酒所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可靠的骗子。
百变真菌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关于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拒绝加班被开除,叶天激活避世隐居系统。本想找个小山村躺平,却不曾想迷路后来到大唐,遇到了外出散心的李世民。李二:先生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叶天:大唐之幸,百姓之幸,李世民牛逼!李二:先生如何评价李世民?叶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x之盛未之有!……本书又名:
两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