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郑长忆从御书房屏风后走出,手中端着一杯香茗,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他走到皇帝身边,恭敬地奉上茶水,声音甜得发腻:"皇上圣明,日理万机,还为这些琐碎之事操心,真是让臣等汗颜。"
皇帝微微颔首,接过茶水,轻轻抿了一口,然后问道:"郑长忆,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郑长忆连忙躬身,脸上的笑容更加谄媚:"皇上英明,不过这件事要是让李大人去做,难免难办。李氏和刘氏祖上有姻亲,怕是旁人会觉得有包庇嫌疑。"
说完他看向李源,李源比郑长忆大了快十岁,自觉见过的官场百态多了去了,但没每次看见郑长忆这副摸样还是生理不适。
"李侍郎虽然清正廉洁,但与李家是同宗,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
皇帝微微点头,表示认同:“那你说,改选谁为好?”
郑长忆连忙躬身,脸上的笑容更加谄媚:"皇上,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由一个公正无私、与各方势力无涉的人来主持。"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臣听说,张尚书为人正直,但与刘家有过往来,恐怕难以服众。"
皇帝沉吟道:"张尚书确实不适合,他与刘家关系匪浅,此事交由他处理,难免惹人非议。"
“那王御史……”李源开口询问。
"至于王御史,虽然刚正不阿,但最近与刘家有些过节,家中也有人参加当年科举。若由他来主持此案,恐怕会引起朝中非议。"郑长忆迅速接话,朝李源得意的笑了笑,李源面有菜色的别过脸去。
皇帝的眉头微微皱起,显然对郑长忆提出的人选都不满意。他思量许久,突然想到一人:“太子严孤山当年科举的时候在东海带兵打仗,前几日把你的事查的挺清楚,杀人的流寇也抓的及时。我看他是个不错的人选。”
郑长忆表情为难的低了头,搞得李源想翻白眼,真想直接怼回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这个平时不干活的少府寺卿去查!一天天躺着说话不腰疼。
李源干脆直接开口:“陛下,太子的确是满朝最没有嫌疑的人。由太子来主持此案,定能公正无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好,那就由太子来主持此案,朕要看看,这起科举舞弊案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皇帝沉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决断。
郑长忆听到皇帝用了李源的意见,让太子一起主理科举舞弊案,他的表情顿时变得难看起来。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皇帝感觉有些疲惫,挥手让两人退下:“你们都退下吧,朕有些乏了。”
两人一起离开御书房的路上,气氛显得有些尴尬。李源看了一眼郑长忆,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郑大人,看来你的建议并未得到皇上的采纳啊。”
郑长忆的脸色一沉,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回击道:“李大人,皇上采纳了你的意见,那是你的荣幸。不过,此案非同小可,希望李大人能够小心行事,不要给皇上添麻烦。”
“郑大人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酸溜溜的。不过,我李源行事向来光明磊落,不劳郑大人操心。”
郑长忆哼了一声:“光明磊落?李大人可别忘了,这朝中可不只有你我。此案涉及的人可不少,李大人可别到时候被人抓住了把柄。”
李源停下脚步,正视郑长忆,语气坚定:“郑大人,我李源做事向来问心无愧。倒是你,总是喜欢在背后搞些小动作,这次又想借机生事吗?”
郑长忆也停下脚步,与李源对视,眼神中满是挑衅:“李大人,朝中之事复杂多变,你我都是为皇上效力,何必如此针锋相对?不过,提醒李大人一句,小心驶得万年船。”
李源站定,目光锐利如刀,瞥见了郑长忆领口下那一抹红痕,不由得皱紧了眉头。
“郑长忆,你领口下的这抹红痕,可是皇上的最新赏赐?看来你在宫中伺候得皇上龙心大悦啊。”
“李源,你这是何意?”郑长忆的声音低沉,面上看不出悲喜吗,“朝堂之上,你我都是为皇上分忧,你这样说话,不怕皇上知道了动怒吗?”
李源走近了几步,咬紧牙根恨恨道:“郑大人,我李源行得正坐得端,不像某些人,靠些不光彩的手段上位。你若真有本事,何不凭真才实学赢得皇上的赏识?难道说,郑大人的才学,只够在皇上面前献媚讨好?”
郑长忆的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固,李源的话无疑是触动了他的软肋。但他很快平复了情绪,换上了一副皮笑肉不笑的表情:“李大人,你这话就说错了。在朝为官,各凭本事。我郑长忆虽然不才,但也为皇上尽忠多年,这点皇上心里有数。”
李源冷笑一声:“尽忠?郑大人的忠心,怕是只对着皇上的龙床吧。旁人说破嘴皮也劝不动你这个软骨头,郑大人日后好自为之吧。”
说完,李源不再看郑长忆一眼,转身大步离去,留下郑长忆一个人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