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断地在紧张与放松之间摇摆,一颗心七上八下,不得安宁。
实在是太难熬了!!
而李承乾则与李渊并肩而立,他们的目光都紧紧锁定在那些摊开的试卷上。
每一份试卷其中,都蕴藏着各种独特的思想和见解。
“这份试卷,对于土地政策的论述真是鞭辟入里。”李承乾轻声赞叹,手中的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给出一个不低的分数。
他仿佛能看到那背后的学子,是如何秉烛夜读,苦思冥想,才凝结出这些文字。
李渊则是对另一份试卷中的军事策略论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人对于边疆防御的见解,真是独到。”
他微微一笑,手中的笔毫不犹豫地打下了一个高分。
这些文字在他们眼里,不再是死板的墨迹。
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时间在这里仿佛静止了,只有他们两人与这些试卷中的思想在交流、在碰撞。
每打下一个分数,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封印,为众人打开了思路。
“这份试卷的见解虽然独到,但逻辑上稍显不足。”
李承乾微微皱眉,手中的笔稍微停顿了一下,最后还是给出了一个中肯的分数。
而李渊在看到另一份试卷时,眼睛为之一亮。
“此人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真是与众不同,有远见。”
他由衷地赞叹,并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一个高分。
随着最后一份试卷被仔细审阅完毕,李承乾深吸一口气,目光深邃地扫过每一位在场的大臣。
他知道,接下来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试卷的点评,更是对未来国策方向的一种指引。
“诸君,今日之试卷,各有千秋。”李承乾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沉稳与威严,“首先,本宫要提的是关于国策的探讨。”
“某份卷子中提到‘基于一条鞭法,大力发展商业,农业方面,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此观点深得我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正是我们稳固国基之要策。”
李渊在一旁点头赞同:“确实,民心向背,决定着帝国的兴衰。”
“这份卷子能提出此等观点,足见其深思熟虑。”
长孙无忌接过话茬:“在治理草原方面,有份卷子提出的‘威服政策与文化交融’的策略,我认为颇具新意,且与朝廷大方针也没有冲突。”
“草原民族骁勇善战,若能通过威服并用,再以文化为纽带,或许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辅机所言极是。”房玄龄补充道,“远征攻伐固然能彰显国力,但文化交融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穷兵黩武不可取啊!”
“这份卷子能提出这样的策略,显示了其远见卓识。”
李承乾继续点评:“这里还有份卷子,详细分析了兵员调配、粮草供应等诸多细节,其严谨与周密令人印象深刻。”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后勤更是解决战争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如何将武力与政治相结合,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这里提到的‘用最少得资源打赢战争,亦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以为,颇有意思!”
李渊听后微微颔首:“高明这话说的在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啊……妙,妙极!”
“这份卷子能对远征攻伐有如此深入的理解,确实难能可贵。”
“朝廷现在需要的正是能够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的智者。”
随着点评的深入,大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而热烈。
每个人都在认真聆听、思考着这些试卷中所蕴含的智慧与策略。
而这些试卷的学子们,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大唐帝国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