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李承乾接着说道:“还有教材一事,工部要与国子监紧密合作,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章程来。”
“教材乃是关键所在,必须精心编纂,确保内容既全面又深入浅出。”
独孤怀恩躬身领命:“是,殿下,臣定当与国子监同仁共商大计,尽快拿出教材编纂方案。”
李承乾微微一笑:“如此甚好,期待你们的佳音。”
说罢,他挥了挥手,“今日议事到此为止,除了赵国公、梁国公、蔡国公之外,众卿都退下吧。”
群臣齐声应是,纷纷躬身告退。
紫宸殿内的议事声渐渐平息,长孙无忌等朝臣依旧恭敬地站立着,等待太子李承乾的最后指示。
李承乾缓缓从龙椅上站起,步出宫殿,微风轻拂他的衣袂,显得格外从容。
他一边走,一边沉声说道:“长安城内新出现的那些宗教,不可掉以轻心。”
“本宫会命两厂一卫密切监管,协助尚书省确保他们不借传道之名行违法乱纪之实。”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威严,令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接着,他又提及玄奘带回的种子:“那些由玄奘大师带回来的珍贵种子,三省需与六部紧密合作,务必先行试种,精心培育。”
“待成熟后,再依据各地环境和条件,合理分发给各州府。”
“此事关乎国家农业发展,万不可轻忽。”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要广邀工匠,加紧修建灌溉系统,确保种子能在各地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
“尤其是那些迁徙至各都护府、都督府的百姓,他们为国家付出了许多,理应优先享受这些新种子带来的福祉。”
“殿下放心!臣等遵命!”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齐声应是,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
……
阳光洒落在国子监的青石板上。
李承乾带着长孙无忌等人缓缓走来。
远远地,他们就听到了一阵阵低沉而有力的训斥声。
那是李世民的声音,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走进国子监的大门,眼前的场景让李承乾等人不禁愣住了。
只见李世民手持教鞭,负手踱步,在众位大学士之间穿梭。
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时刻监督着每一位大学士的考试情况。
而那些白发苍苍的大学士们,则个个汗流浃背,埋首于条案之上,奋笔疾书。
“父皇,您这是……”李承乾有些哭笑不得地走上前去,拱手行礼。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怎么?没见过朕如此监考吗?”
“儿臣确实没想到,父皇会如此……投入。”
李承乾嘿嘿调侃道。
看样子,父皇这是过大瘾了!
李世民抚掌而笑,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之色,缓缓道:“想当年,朕于紫宸殿上设殿试,天下士族云集,英才辈出。”
“那时,多少文人才子,在朕的题目前驻足沉思,难以自持。”
言罢,他轻轻一笑,似是回味着当年的盛况。
李承乾闻言,立刻拱手赞道:“父皇圣明,以前殿试之景,儿臣虽未亲见,但每每听闻,都心生向往。”
“父皇您以高瞻远瞩之策,驾驭天下士人,收揽才学之士,这实乃一代明君之所为,令人敬仰。”
李世民听后,笑意更浓,他摆了摆手,道:“哈哈,高明啊高明,言之过誉了哈。”
“不过,有一点你要明白,文采学识与治国平天下,确是两码事。”
“前者是个人之才,后者则是用人之才。”
“作为储君,你日后更要学会如何让这些才学之士为你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李承乾恭敬地点头称是,又奉承道:“父皇教诲,儿臣铭记在心。”
“父皇您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盖世,儿臣定当以父皇为榜样,努力学习治国用人之道,不负父皇厚望。”
这番话说得李世民大为高兴,他朗声大笑,道:“哈哈哈,好!”
“高明,你有此心,朕心甚慰!”
“来,陪父皇一起监考!”
李承乾微微一笑,摆手说道:“其实父皇,儿臣还有一事相商,望父皇恩准。”
李世民眉头微挑,好奇地问道:“哦?有何事要议,且说来听听。”
李承乾神色一正,缓缓道:“父皇,儿臣想请父皇主持修撰一部贞观大典。”
“贞观大典?”李世民疑惑地重复了一遍,不解地问道,“这是何物?”
李承乾解释道:“父皇,此大典非比寻常,它意在汇集古今中外所有图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志、阴阳医卜,乃至僧道技艺之言,皆备辑其中。”
“简而言之,便是要将天下知识,尽收于一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