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吧,其实是按我的猜想行事的!这棵树在沙漠中发芽,肯定有它的特别之处,我想那些特别之处就是土壤的原因!”农泽认真地解答着大家的疑问。
“哇!农大师真聪明!”
“太牛了!我的农大师!”
“这土质和黄叶树超级搭!这就解释了为啥这树发芽那么容易。”
“哈哈!你们太小看我家农大师了!”
农泽继续讲解黄叶树:“这棵树由三十六棵树演变而来,起初是两棵树并肩生长。后来因某些原因分开。实际上,黄叶树的特性更像是沙漠中的植物,只要种到沙漠,配合合适的温度和阳光,很快就能发芽、扎根、成长……”
讲完黄叶树,农泽又转向其他植物。
“这是西瓜树,情况和黄叶树类似,也是两棵西瓜树并排长。只是这棵稍微复杂,是两棵西瓜树的融合体……”
农泽讲了个半晌,评论区依然热火朝天,还有几条评论提出了新见解,引得农泽深思。
“你们觉得这树如何?”
“我觉得这树的特征跟我们常吃的西瓜很像,而且枝干粗壮,能为杉木提供水分!”
“我也这么觉得,虽然主身是西瓜,但枝干的颜色和纹路更接近杉木,且由三十六颗果实构成。”
“我也是!我觉得这西瓜和杉木的组合完美无缺,就像定制一样!”
“支持楼上!”
......
评论如雪花般飘落,农泽听取建议,陷入沉思。每条建议都很宝贵,但细想似乎又有不足。
农泽将建议逐一记录,关闭视频,将写好的报告交给了张海涛。
他在网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杉木制造》。
农泽认为,既然已踏上科学的“二一零”道路,就必须尽可能吸收知识。
他在论文开头详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附加了一段关于杉木是否具有改善环境功能的探讨。
农泽的论文一经发出,便受到众多读者喜爱。杉木本就珍稀,加上农泽的新颖视角,迅速被转发追捧。
很快,论文登上了首页,多家媒体也采访了农泽。
农泽表示问题暂时不便公开,待论文整理完毕后会在官网上公布答案。
一时间,农泽的论文在网络上引发轰动,不少人好奇作者是谁。
农泽也不在意这些,打算论文编辑完成后,就投稿给国外期刊。
到时候,国际期刊的评审自然会给他高分,他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月底,农泽的论文终于完成了。
他将论文投给了国内最具权威的期刊《科技》。
《科技》是世界着名期刊之一,周围环绕着众多国际级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期刊,影响力广泛。
《科技》不仅发表了数百万份学术文章,还有众多专利证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农泽之前曾获得过一项国际专利,来自一家国际药厂。该药厂研究能力强,药品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甚至超越了现代医疗器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