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看《国榷》和《明实录》的记载。
到了八月二十二日,辽东总兵曹义和右都督焦礼也率领辽东兵马私自进京。
同样没有太后的诏书。
这些边军无诏入京,究竟能做出什么好事来?这简直与造反无异。
想象一下,如此众多的兵马纷纷涌入京城,此时的京城究竟聚集了多少兵马?
至少三十万以上。
而他们的对手,仅仅是三万多的瓦剌骑兵。
这样的对比,是不是显得极为讽刺?
更何况,这三十多万兵马还只是守城的,而瓦剌三万多人却是攻城的,且他们还没有攻城器械。
就这样的形势,都有很多人说,没有北京保卫战,没有于谦,大明就要亡国了。
很多人说,明史就是那么写的。
但他们就不动脑子想一想,一本明史为何满清要写近一百年,到乾隆时才彻底写完,横跨三朝。
大明写元史刚建国不久就写完了,都没花几年,可能有人要狡辩顺元朝才八九十年,大明两百多年。
那给你翻个三倍,或者四倍时间,都超过三百年了,几年时间翻四倍也才二十多年。
一本史书,写一百年,说白了就是在各种添油加醋,然后修修补补改改,大家其实都懂。
就像万历皇帝腿瘸了,这么重要的事,史书上就是不写,还有朱祁镇的皇后眼睛哭瞎了,怎么瞎的,没有具体解释都是一笔带过。
这可是皇帝和皇后,眼瞎和腿瘸,不记载,但什么吃仙丹、好色、记载的很清楚。
宛如史官就在旁边看着。
比如正德帝豹房里,文官说是豹子,他们怎么知道的,史书记载,那个房间里,都不让他们进。
甚至在豹房里,一边玩豹子,一边好女色,写的很清楚,就跟皇帝正在玩,史官就在旁边看着似的。
还有你眼睛可以哭瞎,腿可以哭瘸吗?
朱祁镇的皇后,眼睛哭瞎,然后腿也是瘸了,文官们也是一笔带过,不敢细写。
接下来回到小说,看看真正的夺门之变。
还是在八月二十日的同一天。
宣府与大同这两座九边重镇纷纷派遣兵马进京,然而这一具体数目。
无论是三本史书还是野史中,都未能得到明确的记载,估计是不敢写。
然而,兵马进京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与此同时,大将石亨也随军进京。
与宣府总兵杨洪结成同党。
吃空饷、走私军火,这样的行径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也绝非一人之智所能掩盖。
这其中,必然是众人共同参与,共同分赃。
大家心知肚明,有肉大家一起吃。
分赃要均衡。
紫禁城的午门。
庄严而肃穆,八月二十三日这一天。
孙太后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并肩而立。
共同主持着朝议。
午门之下,群臣肃立,气氛凝重。
孙太后微微侧目。
给了朱祁钰一个眼神示意。
朱祁钰心领神会,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诸位臣工,今日有何要事上奏?”
声音在空旷的午门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挺身而出,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太后、郕王,土木堡之祸。
实乃太监王振怂恿陛下亲征所致。
此等祸国殃民之徒。
理应诛杀全族,以儆效尤!”
太后闻言,眉头微蹙,反驳道:
“那是巡边,非亲征也。
王振虽有罪,但何必诛灭全族?
太祖皇帝曾有明令,抄家之时,孩童可免一死,尔等何以对王振如此残忍?”
陈镒情绪激动,声音哽咽:“太后明鉴!
大臣们曾苦苦哀求陛下勿要巡边,然若非王振蛊惑,陛下岂会执意前往?
而王振残害忠良,祸乱朝纲。
若不诛其全族,何以解天下人之恨?”
说到此处,陈镒已是声泪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