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53章 道阻且长(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开篇激战1860》最新章节。

两江地区的各项近代事业,在陈济方等人的推动下,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很长足的发展。

实事求是的讲,能够实现这些成就,缺少不了众多来华洋人的贡献。无论他们是真心相助,还是受利益驱使。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来到大清的外来者,都愿以平和的方式,寻求发展和贸易。

也有一些人,心怀强烈的优越感和征服感,鄙视东方人的传统和习俗。

还有的人,来到东方只为侵略和掠夺。心中所想,只有赤裸裸的攫取各种特权、利益,甚至是土地。

内有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对外还要防范那些不怀好意的外来者,奕?、陈济方等人,担负的种种不易,可想而知。

而办洋务,求发展,倡导进步,也注定会是一条蜿蜒艰难之路。

但相较而言,陈济方还是要比奕?他们好做一些。因为与他们相比,他的阅历和眼界是无可比拟的,革新的动机和目标也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他的手里有实力已被中外认可的商团,作坚实的后盾。

实力决定一切,这是硬道理。

也正是有这样的底气,陈济方才敢于如下猛药一般,在所辖地域内,快速的推行近代化变革。

如此急切,是因为在他内心,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此前他也未曾见闻过的事物,更能引起他的特别关注。

比如,电报。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取得了电报的发明专利。

此后,电报技术发展迅速,很快就运用到西方的各行业。

特别是在国际外交领域,电报促使列国的外交权力集中。并且在国际谈判、远程作战指挥、情报传递等方面上,展现出巨大的便捷性。

直到电话全面普及之前,电报都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讯息沟通手段。

结束闭关锁国之后,随着大清一步步的同世界接轨,开办电报的问题,也很自然的被摆在面前。

其实很早的时候,西方列强就想要在大清的国土上,架设电报线路。并且为此不断的游说清廷。

满清朝廷虽然也是知道,电报比传统的驿传更能迅捷的传递讯息,但却担心洋人对电报的垄断,会改变原有驿站网络而造成权力旁落。

大清国内的保守势力,更是以“破坏风水”为由,对一切在国内兴建的新物件儿,都加以反对。

而胆壮气足的陈济方,就成为了电报领域,在大清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早年时,当他与陈济怀等人,西行游历之际,电报虽然已经被发明出来,但他们却无缘得见。

所以,在刚刚接触这玩意的时候,他也是一头雾水。

可在他详细了解过之后,便迅速的意识到了电报的重要性。

虽说不会理会什么“风水”之说,但他也同清廷一般,认为这种通讯利器决不能掌握在外人手中。

而且这么便捷、进步的事物,是一定要办的。

那么如何开展呢,陈济方采取的办法是,引进技术,自家筹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且不论其他的困难,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来自内外两方面的阻力。

外来的阻力,出于洋人之中,那些此前想控制大清权力,获取更多利益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大明:我朱雄英来了
大明:我朱雄英来了
关于大明:我朱雄英来了:先救妈,后救爹,救完奶奶救爷爷!我本科院研究员,转世投胎好圣孙,洪武爱我胜珍宝,家人改命把我靠。我爱发明和创造,爷爷爱我让我搞!成立各种研究院,科技医疗类目全。酒精玻璃抗生素,医疗条件大跨前。红薯玉米种下田,百姓消饥展开颜。土地改革进行中,生产力大幅提升!大明有了炮和枪,藩王海外守边疆。世世代代镇他乡,十年百年成故乡!皇明有了蒸汽机,远洋战舰把敌欺!万国物产献神州,天下万
春风卷碧云
千年世家:苏氏的传承
千年世家:苏氏的传承
苏氏的传承:平行世界,一个后世的理工男苏砚穿越到秦末乱世助刘邦建汉,于是一个千年家族开始诞生。自此云梧苏氏穿行于史册夹缝——这场横亘两千年的文明暗战,终要在蒸汽轮机与燧发枪的轰鸣中,迎来最后一次淬火。
晨曦行者
寒朝秘史
寒朝秘史
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
大魏遗臣
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我不停死谏,崇祯成圣君了?
明朝末年。山河陆沉,日月无光,东北建奴,西北流民,东南豪强,西南蛮夷!每一样,都让年轻的崇祯皇帝有心无力。大明这驾马车,行驶两百多年,已经到了吱吱呀呀崩溃的边缘!崇祯举目四望,茫然无措!还好觉醒了模拟器!模拟器说杀了魏忠贤,文官无人可制,大明要更快玩完?叶铭:“陛下杀魏忠贤!是取死之道!”模拟器说杀了袁崇焕,东北要大乱?叶铭:“陛下杀袁崇焕,皇太极大喜,庆功宴上陛下不到,皇太极都不敢动筷!”模拟
最爱喝娃哈哈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
关于穿越三年,你跟我说这是大唐?:拒绝加班被开除,叶天激活避世隐居系统。本想找个小山村躺平,却不曾想迷路后来到大唐,遇到了外出散心的李世民。李二:先生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叶天:大唐之幸,百姓之幸,李世民牛逼!李二:先生如何评价李世民?叶天: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x之盛未之有!……本书又名:
两仪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