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此为基础,扩大西方事物在内地的影响,争取促动变革。
当然,要想改变千年的传统,当真不会一帆风顺。
他们估计到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曲折,也预料到其中会充满坎坷和变数。但既然已经看到了差距,如不尽力一试,总是心有不甘。
其实,在此番赴申城谈判之时,他们就找机会与巴富尔等洋人做过多次沟通,就是为了今后的通商合作做准备。
他们之间达成了很多共识,当然也有利益输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租地章程》的议订。
陈济方和陈济怀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一阵子,才描述了个大概。
因为担心触动太大,他们并没有将全部想法和盘托出,只是说了通商并引入西方风气而已。
他们在讲述的时候,陈堂一直都在默默的听着,并没发表什么意见。但让两兄弟没意料到的是,提出反对意见的,竟然是陈济生!
原来,这些年陈济生尽心经营陈家各项产业,各项事务在他的统筹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已经完全成为陈家生意上的大掌柜了。
他反对两兄弟的这些想法倒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就是怕赔钱!
听了他两个兄弟的述说之后,他深知其中风险巨大。对于他来说,一方面在商言商,赔钱的买卖不能做。
另一方面,他知道这是在拿陈家的祖业来做赌注,如今他可算是这些产业的守业人,深感责任重大,所以一时间抵触强烈。
这真是两兄弟万万没有想到的,面面相觑一阵后,便又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导。
他们也同陈济生念起生意经来,既然是在商言商,那就该知道,这做买卖哪有没风险的?风险越高,赚的也才可能更多。
再说,以他们的估计,相较风险而言,将来的回报会远远高出很多呢。
单就陈家现在的生意而言,陈堂执掌江苏事务多年,又护理过两江总督,这使得陈家在江南一带行商有诸多的便利。
但如今对外通商已开,与外洋间的贸易定会压过内地的商贸。
而兄弟俩出洋归来有了路数,这就有了优势,更是通过此次上海之行与洋人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各种便利相加,大可以将以往的商路连通海外,商机着实无限。
眼下,上海一口同海外间的贸易总额,每年就已达到白银三四百万两的规模。以他们的预见,不出三五年定能翻倍,再往后规模还会更大。
以往陈家的生意做得再好,相较对比仍相形见绌,而如今局势已变,有此良机岂能错失。
他们还指出,通过这两次上海之行发现,自从上海开埠以来,不但很多洋人涌入,还有很多异地人搬迁过来。经他了解,这些人多是从广东过来的商人。
江南一带的商路,原本都是浙商,特别是宁波商人的天下。此次五口通商,因为上海最先开埠,粤商中的一些人已经闻风而来。
此时他们尚属少数,若等再过些时日,包括原来十三行的大批商人就将接踵而至。
粤商与外洋贸易已有数百年的经验了,到时这沪上与洋人间的生意不都得被他们占去。所以眼前的商机更是时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