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姐,卫生员培训的内容都是很基础的,不会很难,你一定可以。而且这个机会很难得。”苏暖笑着道。
“可我怕我学不会?”钱心心扁着嘴道。
刚刚从后面追上来,还喘着粗气的李国华听到这话,想都没想就开口道:“我可以帮你。”
苏暖:我是不是又多余了。
其他知青在边上听了,差点笑出声。
******
晨曦日报编辑办公室。
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坐在一块儿,公用的办公桌上堆了一大堆的稿子,看起来略显凌乱。
小周编辑甩了甩手里的稿子当风扇,“怎么样了?你们那儿有合适的稿子吗?”
“要不然还是方老师那篇《我爱的土地》吧?”
“不行,晚了,方老师那篇稿子三天前转投城市晚报了,这会可能都已经刊登了。”
“什么?这一篇稿子怎么能供两家报社呢?”
“哎,这也不能怪人家老师吧,是我们临时修改主题,退了她的稿件,人家老师重新投稿别的报社也是正常。”
为了加大报纸的上稿率,一稿多投是大多数作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何况现在很多报社已经开始给作者发稿费了。
他们报社小,给的润笔费不多。外头的大报上一期能给十几块呢,他们这就给三块、五块的还要上稿之后再压一个月再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弄得好几个有实力的老作者都蠢蠢欲动的。特别是这个月,编辑去催稿,得到的回复不是说没灵感,就是一字诀,拖,然后转头换个笔名就投给别家了。
都是圆管的青葱,你跟我装什么大蒜。
正当办公室里头几个编辑嘀咕的时候,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发出一阵声响。
几个人反射性转头朝着门口看过去,就见一个黑发里夹杂着不少白饭的中年人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着急喊道:“你们有谁看见一篇关于急救知识的文章了吗?”
声音之大,响彻整个办公室。
小周编辑正好手里用来扇风的就是,当下反应过来,连忙递了过去,“主编,你看看是不是这个,我只看了个开头。”
主编伸手接过,皱着眉头,“红旗公社上河大队苏暖、周向东?”又低声嘀咕了一句,“好像是这个名字吧,不过怎么多了一个人。”
《关于急救知识宣传演出报告》
嗯?
名字有点像作学术报告的。
接着往下一看,眼睛一亮。
不是常见的科普文,这篇文章把医学知识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出来,就连他这种没有接触过这类知识的,也很快就记住了急救三步。另外上河大队的知青们带领社员们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也写得妙趣横生,看着心情都跟着轻松了。
小周编辑等着主编看完,见他没有说话,揣摩着主编的脸色道:“主编,怎么样?能用吗?”
主编没提别的,只是语气轻松了不少,“你们也都看看吧。”说完将手里的稿子递给他们传阅。
“怎么取了这么个名字,像是作报告似的。”有人奇怪道。
“不过文章内容写的很好啊,文笔不输咱们报社那几个大作者了。”
小周编辑插嘴,“这篇文章还配了照片,你看看,我觉得挺符合咱们这期一束阳光的主题的。”
照片可是加分项。
主编听着其他编辑的意思,舒了一口气,道:“行,那就定这篇了,登报吧,放新版头条。明天就上!”
老梁总算靠谱了一回,不像前几次推荐的那些个人,供的那叫什么稿子?不是华而不实的理想主义,就是无病呻吟,还美其名曰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