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式地指出它的相貌: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就把这个处所标出来。
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你今天之所以受到摩登伽女的灾难,之所以内心当中产生盗贼——就是你六根门头的第六意识的贼,那我问你,这个贼到底在哪里?心跟目在哪里?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这个道理很简单的。他说,这个世间上有十种凡夫众生(异生就是凡夫)。我们讲圣人叫同生性,凡夫是异生性。因为凡夫他的心是受外境的刺激产生很多的妄想,每一个人妄想不同,业力也不同,果报也不同,叫异生。其实这十种异生,具足来说是有十二种,这个地方是简略了。我们把它讲一下。
十二种是哪十二种呢?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有十二种。这一切的有情众生,这十二种的种类,都是认为我们这一念的攀缘心是居在身体之内的。怎么说呢?您看纵然像佛陀,您看您的眼睛像莲华一样,也是在佛陀的脸部上面。所以我今天观察我的眼睛,这个所谓的浮尘根,是由地水火风四尘所成——浮根是所成,四尘是能成——地水火风所成的这个眼根也是在我的脸上。我心中的意识分别心,这个攀缘心,就在我的身体之内。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这个攀缘心,这个内贼在哪里?阿难尊者说,在我的身体之内。先把他执着的相貌标出来。佛陀就安立一个例子,先把例子讲出来,再破斥。
癸二、立例
【第四讲图5,评论区查收】
我们看这个例子。先看第一段: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既然有这个心,它就有它所见的境。我们看:佛陀告诉阿难说,你现在是坐在如来说法的讲堂——在只陀林,只树给孤独园里有很多的树林,树林当中盖一个很大的精舍当讲堂。你阿难尊者就坐在如来的讲堂当中,你从这个讲堂通过大门、窗户向外观察,看到外面很多很多只陀太子所布施的树林。这个树林到底在哪里呢?问这个树林所在的处所。阿难尊者说,这个道理很简单的。他说:世尊啊,这个广大的楼阁,这个清净讲堂,它的位置是在给孤独园的中间,树林是在讲堂之外。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里有一个能见跟所见,能见的是阿难尊者,所见的是讲堂跟树林。所以这个所见有内境跟外境,有内在的所缘境跟外在的所缘境。什么叫内在的所缘境呢?讲堂是内在的所缘境,因为阿难尊者在讲堂当中,所以讲堂是他的内境,内在的所缘境。通过讲堂看出去外面,这个树林是外在的所缘境。我们要把这个境分成内外来说明,先把这个按定好。
好,再看他看到的次第。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现在能够看到东西,是能见。那你到底先看到什么呢?它的先后次第是什么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我在讲堂当中,当然先看到讲堂内的境界。我在讲堂当中,先看到佛陀高高坐在法座上,看到佛陀然后看到听法的大众。我看到整个讲堂内在的境界,然后再通过窗户往外看,看到外在的境界,是种种的树林。当然是先看到内境,再看到外境。阿难尊者就这样回答。
我们看佛陀怎么说明: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尊者你看到树林,是用什么为见呢?阿难尊者回答说因为这个大讲堂,这个“户”——大门开得很大,“牖”——窗户很多,大门跟窗户都是内外开通的,所以我在讲堂当中依止这个窗户、依止大门,就看到外面的树林。
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说一次。这个譬喻,蕅益大师说有两层:有能所的譬喻,能见的是阿难;所见的有内境跟外境。内境就是讲堂里面的佛陀跟与会的大众,外境是外面种种的树林。所以阿难尊者说,因为他本身是居在内,所以他一定先看到内境,再看到外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这个譬喻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往下看。
壬四、悬示定名
【第六讲图6,评论区查收】
佛陀在破斥阿难尊者妄想之前,先指示这个三昧的名称。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世尊就在法会大众中,以他金色的手臂去摩阿难尊者的头顶。当然摩顶有安慰跟鼓励的意思。佛陀告诉大众说,在佛法当中有一种殊胜的三摩地,它的名称叫作“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大佛顶就是我们在修学之前所要找到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灭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家。因为它是了了常知的,它是广大圆满的,它是殊胜尊贵的,所以叫大佛顶。当我们找到这个大佛顶以后,我们所产生的作用,每一个作用都是首楞严王,都是功德圆满,都是坚固不可破坏。就是依止大佛顶而能够成就自利的“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依止大佛顶而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从大佛顶出发产生的六波罗蜜,每一个波罗蜜都是功德圆满的,都是不可破坏的,叫作“首楞严王”。
我们看它所显现的功德。它是具足万行,它能够统摄一切万行的功德,没有欠缺。这个地方是指它的因地是统摄万行;在果地,就是十方的如来都是经过这个大佛顶的修学,才能够成就福德智慧两种庄严的妙觉佛果,没有一个例外。这个“一门”就是说只有一个门,你找不到第二个门。这个门,就是我们要趋向福慧两种庄严的,这个妙觉的庄严路,就是要依止大佛顶,依止真如本性之门,才能够成就这样的一个庄严路。所以你应该好好地谛听。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顶礼佛陀,非常虔诚恭敬地来纳受佛陀的开示。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佛陀在破除妄想之前,为什么把首楞严王大定的名称讲出来呢?古德的注解有三层意思:
第一个,要使令阿难尊者产生欢喜,令生欢喜。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他受打击很大,好像一个人得到重病一样。佛陀说,没关系,佛法里面有的是药。我在佛法当中有一个三摩地,它是“大佛顶首楞严王”,它一定能够救拔你,让你成佛。这个时候,就像一个病人预知有药物了,他就觉得自己有希望,有救,这个攀缘心可以消灭,佛道可以成就。所以这个地方让阿难尊者产生欢喜的心,产生了希望。
第二个,远离怖畏。佛陀即将要七处破妄,破到阿难尊者他的妄想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余地。那么阿难尊者会产生断灭之想,说我的妄想——我说在内也不对,在外也不对,在哪里都不对。破到最后整个妄想根本觅之了不可得。阿难尊者会恐怖啊,因为他习惯性都是用妄想来做事,习惯性用妄想来拜佛、用妄想来出家。这个时候佛陀把妄想破了,他的内心没有依止处,所以产生怖畏。佛陀说你不要怕,你不依止妄想,还有一个东西让你靠着,就是“大佛顶性”。所以让他远离怖畏。
第三个,引生渴仰。大佛顶的功德,它是具足万行,它是能够成就妙庄严路。让他产生一个渴仰,产生渴求仰慕之心,他就能够很安定地来聆听以下的教法。所以,在破妄之前悬示定名,有令生欢喜、远离怖畏跟引生渴仰三层意思。
壬五、正破非内。分二:癸一、引例。癸二、正破。
好,我们往下讲壬五、正破非内。正式地破除,先举一个例子。
癸一、引例
【第六讲图7,评论区查收】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陀说,正如你所说的,你身体在讲堂当中,通过这个大门、窗户的开通,你看到了外面的林园。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亦有众生”,是不是有一种众生,在讲堂当中,他没有看到讲堂里面的东西,而直接看到外面的东西呢?有没有这种人呢?就是没有见到里面的内境,直接看到外境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啊,一个人在讲堂里面安住,没有看到比较近距离的讲堂,而看到比较远的外境的林泉,这是没有道理的。他既然身体在里面,他一定是先看到里面的东西,再看到外面的东西。
先举这个内境、外境来加以说明。这以下正式破斥。
癸二、正破
【第六讲图8,评论区查收】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式地破斥了。
佛陀说,阿难啊,你所说的道理就是这样。你这个明了的心,你这个心灵的心,是能够明白地去了别万物的。如果你这个明了的心是住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你应该先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啊。就像你这个人在讲堂里,你一定先看到讲堂里面的境,再看到外面的境。既然你的心是住在身内,那么“颇有众生”——“颇”就是不定的意思,那是不是有一类众生,他真的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再看到外物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好,你说这个心肝脾胃离我们心太近了,我们眼睛不能看到近距离,但是手爪毛发的生长情况,这个离我们的内部很远,还有筋脉的转动,你总应该看得到吧?为什么看不到呢?你的心有明了性,而你的心住在身体里面,那你应该先看到五脏六腑,看到手爪毛发的生长,然后才能够看到外境。但事实上我们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所以,总结:既然我们看不到身内的东西,只看到外面的东西,这表示我们这个明了的心住在身体内,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我们人在讲堂,一定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讲堂以外。如果心是住在身内,一定看到身内的东西再看到身外,所以住在身内是不可得。
蕅益大师说,一个利根人,七处破妄到第一关的时候就应该开悟了,就是觅心了不可得。我们解释一下。
为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一动,我们的心已经跟影像结合在一起。《楞严经》称之为“缘影之心”,已经是一个所缘了,不是能缘。当你的心一动的时候,这已是一个“所”了,一个所缘境,不是能缘的心。什么叫能缘心呢?就是你心不动的时候,你还没动的时候,“父母未生之前”,那个就是能缘的心。你念头不要动,一念不生的时候。
你说:诶,我现在很高兴。那个是所缘境,因为你的心跟那个高兴的影像结合在一起,高兴有高兴的相貌;我现在很悲伤。这个都不是心,这个已经落入了所缘境,你的心已经跟这个影像结合在一起了。我们今天把心带回家,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向内一直找,找到最后,“啪”,觅心了不可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对了!你念头还没有动之前,那个就是你的家。所以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一个人找到家的时候,你一切相不生,没有寸土。之所以有寸土,那是你向外一动、念头一动,那才有一切的影像出来。
所以整个《楞严经》,它一直破,破到最后,觅心了不可得的时候,就是要阿难尊者回光返照:你还没有动念头之前,你是什么相貌?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要把它找出来。当你动了念头,那就是一个影像了,那不是你的心,那是一个生灭的影像。是这个意思。所以它这整个关键、整个七处破妄,只有一句话,就是要你觅心了不可得,从这个地方去找到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