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这个地方佛陀正式地允许他的疑惑、他的难问,来宣说这个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
我们看经文。就在富楼那尊者讲出他心中的疑惑,而且请佛开示以后,佛陀就先告诉了富楼那尊者,以及整个法会当中这些已经漏尽的无学。这个“漏”指的是烦恼,特别指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特色就是证得我空的真如而断除了见思烦恼,分段生死已了,所以他在整个小乘法当中已经无学了,已经圆满了,这是阿罗汉。当然,我们前面讲过,二乘人的特色就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他的见思烦恼淡薄,但是他们对于性相圆融无碍的这些道理,是容易产生疑惑障碍的。所以,如来今日普遍地为此法会当众来宣说大乘胜义当中的真胜义性。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胜义中的真胜义性?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说是在唯识的教法当中,把这个胜义的道理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作“世界胜义”。这个世界胜义,主要的是一种人天乘的道理,讲到了世间的因果。我们造善一定可以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叫作世界胜义。这个道理特别的殊胜。
第二个叫作“道理胜义”。这个是二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应该怎么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来成就出世的涅盘。这个叫道理胜义。
第三种叫作“证得胜义”。就是整个般若经典所说的,我们应该怎么把一切法看到它是缘起性空,把一切的有为诸法会归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叫作证得胜义,这个是大乘别教的道理。
最后一个就是“胜义胜义”。就讲到了相妄性真。这一切法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一切法的体性却是真实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万法唯是一心” 的道理。这个是整个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胜义胜义”就是说明了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并且真妄是不二的。这个是佛陀的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
这种真胜义性,使令法会当中的这些定性声闻(这些都已经证入偏空涅盘决定不能够回小向大了,他们内心是沉空滞寂,对有为诸法不生好乐),乃至于不定性的声闻(一切尚未证得我空法空,只证得我空真如的这些已经回小向大的阿罗汉),从这当中都能够获得一佛乘的寂灭场地。
这个寂灭场地,指的是我们的常住真心,以一念心性当作整个修行的根本。这个根本开始从体起用,产生了一种修行。这个修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空假中三观的调伏,以空观来发明我们心性的不变之体,以假观来发明我们心中随缘之妙用,以真空妙有来调伏内心。这个才是真正的“阿兰若”。阿兰若就是寂静,也就是依止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当作一个场地,在这个场地当中修习空假中三观,这个就是所谓的胜义中的真胜义性。汝等应该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好好地听闻,我也会为你们详细地说明。富楼那尊者跟这些二乘的无学之人,听到佛陀的法音以后,内心当中生起恭敬,默然来承受听闻。
蕅益大师说,从这一段可以看得出来,本经是《法华经》的前方便。《法华经》开显了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谓的相妄性真。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长相不同,你看你的长相跟他的长相不同,我们的长相跟蚂蚁的长相也不同,但是这个长相是生灭的。你前生长得跟今生也不同,你来生的长相跟今生也不同。而我们在不同当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本性,在《法华经》里面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把整个生灭的相状,啪!整个破坏了,开显众生本具的心性。在《法华经》当中,所有的人听过以后,没有人产生怀疑;所以《楞严经》是圆教中还带一点别教的思想,有些人还是产生怀疑,佛陀还要再宣说。所以它只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因为它是方等时,四教并谈,以圆教为根本,但是含有藏通别的教法在里面。
这个地方先把二乘心中的问题提出来。
戊三、正说 分二: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己二、答相随性遍以释相违性难
这以下我们看戊三,正说。佛陀正式地说明所谓的“胜义中真胜义性”,就是所谓的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分两段:第一段,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第二个,答相随性遍以释相违性难。
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 分二:庚一、总辨真觉;庚二、别明迷悟
先看第一段,佛陀讲到这个理违事难。说,我们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山河大地呢?说你这个心是无相的,无相怎么就产生这些身心世界的男人相、女人相出来呢?佛陀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因为“迷真起妄”。“迷真起妄”,这个“真”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妄”就是无明妄想。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只能够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真怎么能够生起妄呢?佛陀观念里面是说“妄本无因,因迷故有”,妄想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妄想从哪里来?它本来就是没有根本嘛,达妄本空嘛,你说它从哪里来?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嘛,“妄本无因,因迷故有。”你不能够说妄想从真心出来,那就完了。清净本然怎么会有妄想?我们只能够说,因为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产生了妄想。
后面佛陀又讲一个故事。他说,什么叫迷真起妄呢?说有一个人,一个很健康的人,早上起来照镜子的时候,欸,突然觉得:“我的头不见了。”他的头还在,但是他认为他头不见了,产生这一念的迷情。然后就到处说:“我的头到哪里去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过去,一个巴掌“啪”打过去,欸,他醒过来了。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头就在了;但是他在迷惑的时候,他头也在啊。他只不过是怎么样?只不过是一念的迷情嘛!
所以我们凡夫跟佛差在哪里呢?“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只就是一念的迷情,所以虚妄地显现了三界。当我们返妄归真的时候,最后觅之了不可得。
这个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这个观念,这四个字,佛陀后面会详细地说明。
好,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总辨真觉;二,别明迷悟。
庚一、总辨真觉 分二: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首先看第一段,佛陀先拢总地来辨别众生真实的觉性,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当中分两段:第一段,直指觉性本来寂照;第二个,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
【图三】
“直指觉性本来寂照”是说,我们真实的觉性其实本来具足“寂”跟“照”两种功德。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一段先牒示、按定富楼那尊者的疑惑。他说,富楼那,正如你所说的疑问,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清净”这两个字我们解释一下。当你在大乘经典看到“清净”这两个字的时候,你要怎么解释它?清净的意思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说,它不是杂染,但是它也不是清净,它不是清净相。你说,欸,它是清净相,那就完了。如果它是清净相,它怎么能够现出杂染相呢?所以,清净就是说,它不是杂染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的对立,叫作清净。这个观念要清楚。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心性,它是离一切相的,而且是“本然”,这样的一种相貌是本来如此的,不是经过后天的造作而有的。那么,这样的一个清净本然的相状,怎么就能够产生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出来?
这段经文是先按定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情,这以下就正式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们看经文。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陀说,富楼那尊者!你过去应该经常地跟随在佛的旁边,那你是不是曾经听过佛陀讲出一个观念,说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呢?这个“性觉” 跟“本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的一个本觉的理性。这个本觉的理性,它是妙明的,是具足光明的。这个“妙明”,这个光明放在下面的时候,表示它是寂而常照的。寂指的是如如理,照指的是如如智,以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这叫寂而常照。那么“明妙”呢?是刚好相反,是照而常寂,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本性是觉性当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先把众生的本来面目指出来。
富楼那就回答说,是的,世尊!我经常听闻佛陀宣说如此深妙的意理。这个地方等于是先按定本性。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迷真起妄之前,那么到底我们的相貌是什么?就是这样子,就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学过大乘佛法,我们会知道,现在这个相貌,我们并不是很满意。不管色身,不管内心,很多妄想,我们都不是很满意。但是这个相貌都不是我们原来的相貌,是很多的流转、生了很多的妄动然后才有的。那么到底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开始去探本求源,说,那我刚开始是怎么样?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那我刚开始是怎么样呢?佛陀先说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的,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它寂静而有光明,光明而又不障碍寂静,就寂照不二。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我们这样的一个真实的面目标出来。这是第一段。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图四】
看第二段,双破觉性是非明、非不明。身为一个觉性,它本身不是觉悟,它也不是迷惑,觉性是超越迷悟的。我们说佛陀是觉悟了,这是方便说。你说你觉悟,那你这个觉悟当中,是不是还有一个迷惑的对立呢?有对立你的功德就不圆满了。所以,身为一念心性,它不是明。这个“非明”就是说,它不是觉悟;“非不明”,也不是迷惑。超越觉跟迷的对立。我们看经文就知道。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这以下就开始来测试富楼那尊者对于本来面目的想法。佛陀说,正如你刚刚所认定的这个觉明(这个“觉明”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如果讲“明觉” 那就是一个无明妄想,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觉在前面的话是觉明)。佛陀说,你刚刚说这个觉明,觉性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观念是真实的本来面目哦。
这以下佛陀就提出一个问题:“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还是“为觉不明,称为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