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净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这当中有两段:一、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显归真方便)丑一、总显灭妄归真
【图三】
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
迷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渺小。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妄灭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以下讲它的方法。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分二: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各别的开显,返妄归真的方便法门。这当中有两段:一、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寅一、总示方便须择
【图四】
先拢总的说明方便要简择,不是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要把方便法门拣择、拣择。
法门平等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当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回归到一心的本元的时候,一心的本元它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譬如阿弥陀佛他的一心本元,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心本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下手观照这当中方便,就有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有这么多不同的法门,下手是有所不同。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圣性”是证得圆通的这一念心性的圣人,这地方指的是法身以上的菩萨。对法身菩萨来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通达的,他是顺观、逆观都是悟入圆通的方便。我们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么样?是把心带回家,从生灭门入真如门,所以他很强调耳根。耳根的特性就是很稳定,非常稳定,它这个根很耐用又很稳定,不像眼根变来变去,不像意根扰动很厉害,耳根相对的相当稳定,所以你回家的路干扰是最少。譬如有十条路到台北去,而这一条路都没有山崩,又很顺畅,这条是最快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我们从凡夫的生灭心,回到不生灭心的时候,耳根是最快的。但是当你研究《法华经》的时候,态度就不一样。《法华经》是证得圣性的人,他从空出假的时候,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积功累德的时候,那真的是顺逆皆方便,根尘识对他是没有障碍的。他可以现出一个色相……你说,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你也可以说,那个佛像是阿弥陀佛,也可以啊!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说,阿弥陀佛的声音,以音声来总持阿弥陀佛,也可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现身的方便,阿弥陀佛是顺逆皆方便,他可以用顺的让你欢喜,也可以刺激你,阿弥陀佛现出恶逆的因缘,你看常不轻菩萨就是用现恶因缘来刺激众生,让众生起瞋恚心来打他,结果还是种善根,顺逆皆方便。
所以,回光返照的时候,回家的路越稳定越好,因为我们是善根薄弱,障碍就很多;但是你从回家的路要出来的时候,那就不是一条路,那你真的是顺逆皆方便。你看《法华经》随手捻来都是诸佛菩萨的方便,「若人一举手,乃至小低头,皆已成佛道。」佛菩萨总是有办法让众生栽培善根。所以从自利的角度要很严谨,但是利他的角度,佛菩萨的功德妙用那真是顺逆皆方便。
「归元性无二」指的是回家的时候,小心谨慎。「圣性无不通」是说圣人从空出假的时候,他不用选择一条路,他是什么路都可以走。
方便须择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总结:就一个初学者说,要悟入《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把心带回家,选择一条稳定的道路,他的快慢的速度的确是不同。你说你不选择什么道路,那你会吃亏的,因为实质上日劫相倍。佛陀就讲过了,你路选错了,你修一劫,人家修一天就够了。所以回家的路要好好的选择,从家里面出来就不要选择,那你是随心自在,所这两条路是不太一样的。
本经的二十五圆通,《维摩诘经》讲三十二法门,《华严经》五十三参。为什么开出这么多法门呢?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之不同。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念心性的妄动以后,流转的过程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我们从小的环境不同,我们接触的人不同,那回家的路怎么会一样呢?不可能嘛!你怎么出来的,就怎么回去。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末法时代障深慧浅,当然选择稳定一点,初心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根机,这一点很重要,「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
在论语有一段,那一段是说: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问孔子一个问题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事情、一件善法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说:你不能这样子,「有父兄在,云何闻斯行之!」你爸爸跟你哥哥都还在,你就敢什么事都去做,你要问问老人家的意思。过没多久冉求也来问同样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件事情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夫子说:赶快去做,「闻斯行之!」。同样一个问题,孔夫子做出两个解答。公西华就问孔子说:你老人家怎么对子路讲这样的话,对冉求讲这样的话呢?孔夫子说:「求也退,故进之」。冉求这个人做什么事优柔寡断、退退缩缩的,所以要鼓励他,他的法门鼓励对他是妙法;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这个人做什么事都太超过,“兼人”,太主动积极了,所以我让他缓慢一下,他已经很冲动了,你又叫他赶快去做,那就糟糕了。
所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对初心的人要说,的确选择一个自己适当的法门,你会进步很快。你看很多人为什么都没什么进步,因为找不到你适当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法门是依止根机,「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契机是妙法。你说这部《楞严经》哪一句话是妙法?你相应的那一个法就是妙法。这观念清楚,就可以正式选择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圆通的方便。你要扣住一句话「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这个观念建立以后,你就有资格来拣别。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分二:卯一、简非。卯二、显是)卯一、简非(分四:辰一、简六尘。辰二、简五根。辰三、简六识。辰四、简七大)首先简别就着末法众生,就阿难尊者来说,不是圆通的先把它简去。这当中有四段:一、简六尘。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
辰一、简六尘
在圆通中先简去六尘的所缘境,六尘所缘境因为它是不普遍的,而且它是变化太大,对初心来说,我们很难掌控,从这个地方回家并不是非常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