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造景的小桥,桥边静静矗立着大理石碑,那沉默的碑文,像一个内涵深沉的老者,无言凝视过往的每一个人,那沉稳的字迹,是留给后世子孙的福泽。
还未到上房院门祖母的大丫鬟就迎了出来。
“二夫人好!”屈膝过后,说道:
“现下,老爷带着大少爷、二少爷和小少爷们,就要到家了。”
王瑾仪听懂了,
:这是从祖父这儿论的,祖父才是老爷。
所以自己的父亲,成了少爷。
自己的哥哥成了小少爷,自己就是小小姐。
嘻,嘻,嘻,自己就是一条靠边边的小鱼哦!
“老夫人让我来接您。”
听闻此话母亲的脚步又加快了。
进了上房院子,见明堂里已按位份坐好。母亲整理了衣裙,紧走几步上前,深施一礼:
“母亲,我来迟了!”
堂上无论主仆。均敛声屏气恭敬严肃。
王瑾仪赶紧,从奶娘怀中滑到地下,跑到母亲身旁给母亲解围,曲着小短腿儿做施礼状。
“祖母康安,是瑾儿作错了。”
祖母吴氏叫起之后,慧娘起身,站在厅堂正中拉着女儿的手没有动。
祖母问:“二房出什么事了?”
慧娘恭敬回道:
“昨夜里瑾儿惊厥了,出一身汗,快到四更才睡下。”祖母点了点头,了然。
“去坐吧。”
慧娘牵着女儿,与大伯母杨氏互相见礼。
王瑾仪发现玥儿似乎昏昏沉沉,没有睡够的样子,倦倦的懒懒的,只是按规矩给慧娘见了礼,像没看到王瑾仪这个妹妹一样,又坐回大伯母身边。
王瑾仪瞪着眼睛看着没两天,因自己背了古诗,而被牵连的王玥仪。
这个快乐的小女孩儿,明显睡眠不足的意思!一定是强压着开始学什么累的。
还是不要太出风头,否则玥儿恐怕会失去一切空余时间,只剩学习了。想想都觉得人生无趣,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松开母亲的手,王瑾仪走到玥儿身边:
“姐姐好,我昨夜做了一个梦讲给你听啊。”
玥儿听到有故事,兴奋点被点燃了。
“你到大房来,我们说故事听。”
“今天爹爹回来,后日我去找你,好吗?!”
两个孩子就这样约好了。
二门上,看门的婆子引着管家到堂下。
管家王谦在堂下施礼,问安:
“老夫人,大少爷和二少爷,今日受老爷之命不到上房来了,已经回各自的院子了,老爷让各房自己安置。”
婆母吴氏心下疑虑:
每次放旬价,都是在上房吃过早食后,各自回院子,没有过这种事情发生,不过既然老爷特别安排,一定有因由。
于是,点了点头放话:“都回吧。”
两房人各自告辞,王瑾仪也和玥儿被迫分手。与大伯母分手后,母亲把王瑾仪交给奶娘。
看着母亲脚下生风的样子,猜想母亲跟自己一样,一定是担心有事发生。
急急推开二房院门,院子里下人们都各司其职,在各房中进进出出。
父亲的小厮王丙,在帮王文栋的小厮往东厢房内搬东西,看见二房祖母齐齐的颔首为礼。
这时只见二房大丫鬟朱儿,急步跑着奔慧娘而来,脸上满是担心。
拦住了慧娘,极小的声地在慧娘耳畔说:
“我们爷,带回来了一位小公子!现下正在安排房间。”
春日的早晨,朱儿竟面孔微红,鼻尖带汗,手上的帕子搅动着。
慧娘不明所以,听闻此言步子顿住了。
同是清流文人一脉的家庭出身,她心里原是有底气的。
更何况王氏早有家规,除长子嫡孙非四十不可纳妾,纳妾结果是,另立一门,不出族,是出门另立户。
一般清流文人男子会致力于科举,一生夙愿都是学有所成,或成名或成家(在此指行业大家,不是指结婚。)或报效朝廷。一旦抱定人生信条,基本人生都是耗在进学上。
生活无规矩,即是后宅乱家之兆。家族不会允许。
像这种家族都严守着,中国自古以来一夫一妻制(商朝立法明确规定)。至于风传什么三妻是指原配,继妻,平妻。
继妻是原配身故,才娶继妻。平妻是指家中原配无法掌家,取一平妻为掌家之用,跟享齐人之福,没一毛钱关系。因为男人可以有侍妾,不是四妾!(男人们以讹传讹不过是有非分之想罢了!)
母亲想清了之后,稳了稳心神,
问道:“爷呢?”
“在明堂。”朱儿回道。
慧娘回身看着青儿:“都下去吧!”
然后拉着女儿的手交代奶娘:
“先带瑾儿回房吧,一会儿吃饭会来请我们瑾儿。”
然后转身向明堂去了。
王瑾仪深觉古代女人不易。
:要有头脑还得有心胸。
在大家庭中,要有容人之量,还要谨守本分。
要能容身边之人有情感意外。
要能相夫教子,还得为家庭殚精竭虑……
可怜的是,如此付出,又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只能看命中你生在什么家庭,又会嫁给什么人!
真替这温婉的母亲担心!王瑾怡不错眼珠地目送着母亲进了明堂。
见母亲在明堂中微微施礼,西厢房的门被奶娘关上了。
:自己太小了,真出任何事,无法护住母亲。
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站在母亲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