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郎对衣服没太关注,可是在阶级分明的时代,穿短褂的就是劳动人民,也就是标准的泥腿子。
标准的读书人都是穿文仕袍,头戴方巾。
大家一看穿布袍的,就知道你至少是个童生,随着考过秀才和举人,服装可以从布袍变成绸缎,这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
至于陈三郎穿着短褂在街上走,无伤大雅,也没人管,而到书坊抄书,就会有人议论,不过清瘦俊朗的陈三郎,每次都得出示童生证明,才有人让他抄书赚钱。
每天放弃学习时间去各个大书坊抄书,只是想离夜空中的星更近一些,更方便打探王瑾仪的消息,万一能阴差阳错地见到王瑾仪……
霍英想的是陈三郎老实可信,人又极有才,就靠个临时攒起来的四个人,居然就在木器行业站住了脚,现在还在府城有了经销商,有了固定利润,现在还有官商富裕人家,点名要设计制作。
仅仅到浔阳府的一个多月就接了几个订单,眼看着银子往四兄弟木器店里跑,霍英心知肚明,这一切都离不开陈三郎,没他就自己一个人,现在可能还在码头干杂活呢。
这段时间霍英没完没了地拉着陈三郎赚钱,陈三郎不胜其烦,可事关赚到钱才能去找王瑾仪,陈三郎只好减少休息时间,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复习。
在府城好赚钱,这是霍英的感悟。
在府城离夜空中的星更近,对自己考科举有好处,这是陈三郎的想法。
陈三郎和霍英有了共识,秋闱后都想留在浔阳府城!
买完现成的文仕袍,霍英和穿着新袍子的陈三郎去府学衙门。
陈三郎带着霍英沿着府学衙门,一条街一条街的逛了逛,街角一个木牌写着,永兴巷。
沿着永兴巷走进去,是一条清幽的民宅巷子,整条巷道共12户,两人无意间慢慢从各个大门前走过。
一个朴素的大门前,陈三郎停下脚步,端详了一下门牌,永兴巷9号。
莫名有种特殊的感觉袭来,陈三郎多看了几眼这个被风蚀的木门,默默地离开了。
陈三郎和霍英一路走着去看考场,路上一辆挂着王家家徽的马车与二人檫肩而过,马车里一个年轻的书生挑着窗帘向外望,正与陈三郎四目相对。
匆忙一瞥后,两人各自移开视线。
马车在王家老宅侧门停住,年轻人轻快地跳下马车,站在门前看了很久,又绕到王家正门前站定,把身上半旧的棉袍从上到下整理了一遍,深深地看着眼前门楣上的木匾。
遒劲有力的王宅两个字,让王书延有些激动,压下心中澎湃的情绪,他又绕回到侧门,抬起手,轻轻扣响了门环。
门上的小厮打开旁边的角门,探出头看了看年轻人问:
“请问,你找谁呀!”
王书延身后的小厮说道:
“这是府里的三爷,去禀报吧,三爷回来了!”
后面跟来的马车里跳下来了一群小鬼,大大小小有六个人,看起来都是五六岁的样子,都好奇地看着门里的小厮。
王瑾仪是在大房派人来接王玥仪时才听说,三叔王书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