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升如愿以偿,当上了副店长,乐得合不拢嘴,仿佛从没有过的满足感在心里蔓延开来。
而郝红梅和姜立新,对林天的喜爱简直溢于言表。
江晚秋则过起了半闲半忙的日子。
她每天送林妮妮去幼儿园后,生活的节奏也悠闲了许多。
于是她经常带着林妮妮去郝红梅家串门,陪陪长辈们,聊聊天。
两位老人对她那叫一个热情,围着她嘘寒问暖,比对自己儿子还要上心几分。
最让江晚秋哭笑不得的是,他们竟然每天都在问:“林天吃得好不好?忙不忙?累不累?”
这样的关心,和江晚秋记忆中的父母截然不同,却让她打心底里感觉幸福和温暖。
......
在商业街正式开业前,林天决定拍摄一条电视广告,并设计宣传海报,为盛大的开业造势。
在80年代,电视广告还不算普及,但林天的宣传思路却超前得多。
他深知,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能迅速抓住人心,而广告的传播速度往往比人们想象得更快。
只要广告打得响亮,商业街的名气就能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整个松州市。
为此,他亲自安排每个细节,确保万无一失,忙得不亦乐乎。
多亏了万雅菲的引荐,她托了电视台的朋友,帮林天联系上了松州市广播电视台的宣传部领导——陈德轩。
刚见面时,这位陈导演对“一个饭店老板要拍广告”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不屑,嘀咕了一句:“一个卖饭的拍什么广告?”
但当听到林天要砸两万块广告费时,整个宣传部的人都瞪大了眼,连陈德轩也愣住了。
两万块,这可是普通广告费的十倍!
在80年代,拍一条广告不过两三千块,这笔钱足够陈德轩多制作一档全新的电视节目。
陈德轩是个35岁左右的年轻导演,从南方来的,性格爽快,习惯性地爱叫林天“老表”。
他大学毕业后跟着老婆回到松州市,心怀抱负,希望能在这个小城里大干一场。
林天也不是个吃亏的人。他当即提出了要求:
“广告必须安排在《新闻联播》之后立马播放,时长1分钟,并且要真人出镜。”
除此之外,他还要求广告在广播电台循环播放,确保宣传效果能覆盖到没有电视的家庭。
80年代的工厂职工、体制内人员、甚至一些地方领导,几乎人人都会准点收看《新闻联播》。
对于那些家里没电视的人来说,收听电台的《新闻联播》也成了日常。
《新闻联播》之后的时间段,是当时的“黄金时段”,这1分钟的价值不可估量。
林天非常清楚,这两万块花得不亏——这不仅是广告,而是一次精准的品牌投放。
他要的,不仅仅是客流量,更是声名鹊起。
......
当林天决定带着江晚秋一起出镜,拍摄一条商业街宣传片时,江晚秋听说后,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我可不行,这么多人看着,丢人死了!”
林天好说歹说,劝了半天,她才勉强同意,满脸的不情愿。
其实让他们一家三口出镜,林天早就深思熟虑过了。
自助餐店的很多客人都已经认识林天,对他的脸有印象,用他们的真实形象来做广告,更有亲切感,不像明星代言那样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