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最新章节。
在医学发展的漫长进程中,中医与西医犹如两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各自蕴含着独特的智慧与深厚的底蕴。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对医学认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实践与研究清晰地表明,唯有将中医与西医紧密融合,才是推动医学大步向前、突破中医当下发展困境的唯一可行之路,而且中西医结合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堪称巨大,犹如一座等待深度发掘的宝藏。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洪林研究员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成果卓着,见解深刻。他强调,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无法绕过的必由之路,更是唯一的希望所在。中医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海量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念,对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有着独到的认知视角 。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医理论中部分概念较为抽象,比如经络、气血等,在现代科学语境下难以得到精准阐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传播与发展。而西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为基础,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精准的诊断方法以及高效的治疗手段,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上优势明显。不过,西医在面对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时,往往侧重于局部症状的缓解,对人体整体机能的调节稍显不足。
张洪林研究员所创立和倡导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便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生动体现,在针灸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传统针灸疗法依据的《灵枢九针》理论体系,仅仅扎根于古代哲学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解读多依赖抽象的经络气血概念。在临床实践里,以常见的关节炎治疗为例,依据《灵枢九针》选取穴位施针后,疗效评判大多基于患者主观感受与施针者个人经验,缺乏像现代医学那般严谨的量化指标,比如关节肿胀程度的精确测量、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等,这使得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大打折扣。
与之不同,张洪林研究员独创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有着坚实的现代科学基础。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治疗前先运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精确判断颈椎的病变部位、椎间盘突出程度以及神经受压状况 。施针时,依据现代解剖学知识,精准定位与颈椎病变相关的肌肉起止点、神经分布区域以及穴位的对应关系。例如,针对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症状,选取颈部夹脊穴以及受影响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穴位进行针刺,同时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适当的针刺手法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的自我修复与功能调节 。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针灸法”治疗颈椎病,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症状的缓解率相较于传统《灵枢九针》治疗显着提高。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中西医结合针灸法”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三个月的症状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针灸,且通过颈椎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颈椎的活动度、稳定性等功能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在治疗原理方面,“中西医结合针灸法”能从现代医学的多维度进行阐释。以面瘫治疗为例,首先借助现代医学的面部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如神经电图、肌电图等,评估面神经受损程度与部位 。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现代康复医学的面部肌肉功能训练方法,如面部表情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促进面瘫患者面部表情肌的恢复。临床观察发现,采用这种综合治疗方法,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时间较单纯使用《灵枢九针》治疗大大缩短,且面部表情的对称性恢复更为理想,大大降低了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
再看张伯礼团队所开展的中药组分库项目,同样意义深远。在传统中医里,中药材的使用往往基于经验和整体观念,但对于其中究竟是哪些成分在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缺乏深入且精准的认知。张伯礼团队借助先进的色谱、质谱等仪器手段,对中药材进行深度剖析,将其中的有效组分分离鉴定出来。比如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虎杖这味药的中药组分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马鞭草组分对肺小支气道具有明显抗炎功效,可阻止形成包裹沉寂病毒的痰栓,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复阳”。通过这样的研究,团队以已知的有效组分进行创新组方,开发新型现代化中药。
这一过程中,临床疗效统计是关键环节。他们对使用新型中药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详细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康复时间等数据。同时,与现有西药进行对照试验,验证新组方的药效。这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中医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经验,而是有了现代科学数据的背书,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传统中医在治疗某些慢性疾病时,虽然能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但在起效速度等方面可能稍显逊色;而西药在针对性治疗某些症状时,效果迅速,但可能存在副作用等问题。将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并合理组方后,与西药结合使用,就有可能取长补短,既提高治疗效果,又减少不良反应。
韩济生院士对针灸镇痛治病机制的研究,也是中医与西医结合的典范。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其中的具体生理机制一直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韩济生院士从西医神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神经系统受到针刺响应后分泌内啡肽等激素物质的过程。他发现,当对穴位进行针刺时,人体会分泌脑啡肽、内啡肽以及强啡肽等神经肽,这些物质能够起到镇痛作用 。低频电脉刺激穴位时,可引起它的缓慢释放;高频刺激时,则会强烈释放,这也为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疗效”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这一原理,韩济生院士制作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仪(hANS)”,将针灸的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针灸的应用更加便捷和广泛。比如在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中,通过针灸刺激患者分泌脑啡肽等镇痛物质,可使他们减少对杜冷丁等麻醉药品的依赖,用药量降低一半。这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价值,也展示了西医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挖掘和阐释,为中西医结合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局面。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西医结合在其他医学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在肿瘤治疗方面,西医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在直接对抗肿瘤细胞方面效果显着,但同时也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的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而中医通过扶正祛邪、调理气血等方法,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西医治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肿瘤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生存期得到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例如,在手术后配合中药调理,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在放化疗期间,服用中药能减轻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 。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西医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能够迅速缓解症状、改善病情,但对于疾病的整体预防和康复,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情志调节以及运动养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调理身体机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促进患者康复。比如,中医的食疗方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潜力巨大,根源在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恰好形成互补。中医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和平衡,擅长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以及进行养生保健;西医则以精准的诊断技术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见长,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治疗方面效果突出。将两者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
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理论等,对于习惯了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理论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中,中医和西医的教育相对独立,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在知识结构上存在局限性,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加强中西医结合课程的设置,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发展,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在政策上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洪林研究员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张伯礼团队的中药组分库项目以及韩济生院士对针灸机制的研究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为传统中医理论去伪存真、去其糟粕,挖掘中医宝库做出了示范,也为推动落实中西医结合科学道路政策导向做出了贡献。
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中西医结合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必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