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起义军都会接受招安,因为他们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
与其毫无意义地去送死,还不如接受招安呢,宋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这个宋江就是正史中的了,而不是小说中的那个。
要想让起义军们乖乖接受招安,没有钱怎么行呢,总得给人家点好处吧。
所以总的来说,金钱的确能深深影响起义军,其次就是大家那时候太团结了。
要说最难得可贵的,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那两宋那时候为何能团结起来?自然是因为有外敌了。
不论北宋还是南宋,外敌基本上是有的,而且问题都很严重。要是稍有不慎城池被破,那很有可能会国破家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面对外敌入侵时非常团结。那种团结既可以说是因为时局被迫,也可以说是他们自愿的,总之就是大家能走到一起。
尤其是北宋灭亡、南宋刚刚建立的时候,那时大家可是很团结的。
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再往南边退,那就只能一头扎进海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只能团结起来奋力抵抗敌人,如此才能有一线生机,这时候可是非常感人。
所以说,这时要是出现了起义军,那大家可是非常痛恨他们的。
在当时人看来,国家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帮忙抵御外敌,还跟那些外敌一样。
所以两宋时候的起义军,是非常不受大家同情的。
那站在我们如今的角度来看,他们起义真是错的吗?当然不是。
制造舆论的文人
对于那些普通老百姓们而言,他们只是想吃上一顿饱饭而已,他们有错吗?自然没有。
人家连饭都吃不起了,你还跟人家谈什么国家大义。如果是你吃不起饭,你还能听得进去什么国家大义?
所以这第二个原因,看似非常难得,其实也是有些残酷的。
至于最后的原因,就跟两宋时期的文风有关了。
一般来说,大部分王朝对于文官和武官都是一碗水端平的,毕竟这俩就跟儿子和闺女似的,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但在两宋可就不一样了,那可真是典型的重文轻武啊,这个太让人费解了。
如果你说一个王朝重武轻文,那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为了抵御外敌或者开疆拓土嘛,总之就是对国家安全非常有利。
但重文轻武着实不理解,难道等战争爆发后,让那些文人去当炮灰?
当然了,那些文人们也不都是一无是处。
也正是因为两宋的文风非常重,所以那时候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比如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
或许这时就会有人说了:“这些文人又不打仗,他们又会对那些起义军造成什么影响?”他们影响可大了。
这些文人最主要的影响,那就是制造舆论。
比如说国内出现了起义军,那这些文人就开始提笔工作了。简单来说就是陈述一下这些起义军们的不好,比如说他们不爱国净捣乱等。
等激起大家的情绪后,最后他们来一句:“让我们一起打败他们吧!”如此一来大家就会团结起来剿灭起义军。
如果说是外敌来了,那就是号召大家一起保家卫国。
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文人最主要的影响就是让大家的思想始终一致。
经过那些文人们舆论的影响,只要出现了起义军,那大家就会觉得他们是坏的,谁也不会考虑他们究竟为何起义造反。
既然已经把起义军这个坏人形象给固定住了,那谁还敢去帮他们?要是有人敢帮,就会立刻被消灭,家族都会遭殃。
如此一来,大部分起义军都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可能战胜朝廷正规军。
历史上那些起义成功推翻王朝的,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人来投靠他们,而文人们所防止的,就是从根源上不让起义军做大做强。
思想被固定,果然很可怕。
以上就是两宋能够轻松应对434次起义的主要三点原因,说白了就是,能文能武的同时还得有钱,缺了哪一样,两宋都有可能提前灭亡。
但不论如何,应付不了强大的外敌,纵使再能文能武,还有钱,最后的结局还是那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