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铭和老尤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阵仗。
老尤还以为今天上沟村要发粮了呢。
而魏铭身后也已经从孙大娘三人变成了三十多人,都是跟来看热闹的乡亲,魏铭一不小心就成了乡村顶流。
都是下雪不用赚工分闲的。
“魏铭小同志,给,你的信,农报的。”
魏铭接过后回忆了一下,哦,《衡州农报》,18线小报,自己好像是写了一篇关于白求恩的文章投给他们。
那还是他当时在各村转悠采风的时候,听一位老大爷说起在1938年,白求恩率领东征医疗队在衡河里为当地抗日军民治病的故事。
老大爷当时失血过多,还输过白求恩的血呢。
因为白求恩是“O”型血,所以他曾多次给病患输血,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而魏铭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白求恩留在中国的血液依然滚烫!》
白求恩可能是当今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人之一,只要你上过小学,就不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写他绝对是政治正确。
魏铭对这篇文章还挺自信的,写得相当感人,当然,主要的故事底子好,老大爷讲的时候几度哽咽。
“小铭,快打开信啊!”孙大娘催促,其他人附议,现场嘈杂一片。
魏铭撕开信封,顿觉不妙,他看到了自己的原稿,以及多出来的一张信纸,所以,自己好像是被退稿了。
而最先识破这一点的是大队长赵春来:“哈哈,原来不是稿费,是退稿……废啊。”
“啊?”
“没稿费啊?”
“被退了,所以是写得不好吗?”
“我就说嘛……”
几十张嘴一起开口,像是把几十只蛤蟆丢进热锅里。
村民里有的大失所望,有的松了口气,还有人幸灾乐祸,好一派丰富多彩的底层众生相。
孙大娘安慰魏铭:“没关系,你投了那么多,就这一封被退了,说明其他的都选上了呗!”
魏铭确实是有些失望,魏柳刚刚回归,真希望给她带去一个好消息。
不过对方也给出了足够充分的拒稿理由:尊敬的魏铭同志你好,你的作品很优秀,但我们《衡州农报》是以农业为主的报纸,希望能收到你关于粮食、土地、畜牧方面的文章投稿。
魏铭以为农报是农民报或者农村报,结果人家是农业报。
所以这是一次错误的投稿,并不是一次失败的创作。
于是魏铭问老尤带没带信封邮票。
“肯定带了啊。”他拍了拍邮包。
于是魏铭花了九分钱,把这份稿子原封不动装了进去,并写上了《河北民间文学》杂志的地址。
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又费纸又费墨,还搭了9分钱,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老尤妥善收好,他也歇够了,于是艰难地从人群中挤了出去。
老支书放下烟袋:“散了吧,没事干是吧,没事干回家打孩子去。”
人群散去后,魏铭看到了魏涛和灿灿。
他们已经知道了,正在酝酿安慰大哥的话,结果魏铭喊了一句:“这个时间放学了吗?”
想到大哥对学业的重视,两人当即落荒而逃。
他也正要走,大队会计魏腾叫住了他:“小铭你进屋一下。”
除了他,还有赵春来,魏腾问:“你们家户口现在还有几个人啊?”
因为考虑到取款需要证明身份,所以魏铭恰好带了户口本。
“四个,只有老幺的户口迁走了。”魏铭回答。
舅舅当时虽然收养了魏涛,但他办手续并不积极。
而魏柳、魏灿的领养家庭都是吃商品粮的,想要把两个孤女转为城镇户口可没那么容易,一直还在疏通阶段。
魏坤就不一样了,陈松桥校长想要收养一个孤儿,手续齐全,合法合规,上上下下各个关节都给予了最大的方便,毕竟他有个好女婿。
魏腾点点头,在纸上写写算算,过了一会儿道:“在刚刚过去的1979年,你们家工分远低于全村平均水平,属于是亏支户,明天大队最后一次分粮,你们家需要补五块七毛八,你记得准备一下。”
“啊,不分粮,还要补啊?”
魏铭一阵头大,前世他每年都要补税,不过赚得多,补税也能接受,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