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蝗灾被解决的景象。而群臣们听到太宗皇帝的话后,也都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相信,只要有李清歌在,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唐太宗来说,抵御突厥的侵扰,那无疑是头等大事之一。他时常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决心。他知道,突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太宗皇帝真是有远见,他不打算用兵力去对付蝗灾。”旁边的一位大臣议论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敬佩。
“不过,太宗的心思也是时明时暗的,现在大唐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困难,不知道他能不能妥善处理好。”又有一位大臣担忧地说,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感到十分焦虑。
说到烤蝗虫这事儿,太宗可能还真没想到过。其实啊,不光是蝗虫能烤,田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蔬菜、山里的野味,哪一样不能串起来烤了吃呢?李清歌,这位身材修长,眼神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女子,心里默默想着,回味无穷。她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烤肉的香味,看到了星空下人们围坐一起撸串赏夜的欢乐场景。
太宗听了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的思绪飘回了过去。那时,他常常狩猎,亲手剥皮烤肉,那味道可比平时吃的饭菜香多了。他心想,蝗虫或许也能像野味一样,鲜美可口呢。
于是,太宗对群臣说:“各位爱卿,朕有个想法。我们平时狩猎得来的野味,都是烤了吃的,加点盐就美味无比。烤食的乐趣,远超过日常饭菜。蝗虫也是野味的一种,朕想试试烤蝗虫的味道,如果能吃,那就全国推广烤蝗虫,既能解决饥荒,又能控制蝗灾。”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蝗虫能吃,万一吃出问题来,可就是大祸了!”另一位大臣也紧跟着劝阻。
“陛下,请您三思啊!”群臣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他们显然对太宗的这个想法感到十分震惊和不解。
李清歌在心里嘀咕:“这群人真是杞人忧天,烤蝗虫能有啥毒?先拿老鼠试试不就知道了吗?这美味他们没尝过,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妙处。”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对群臣的无能感到有些鄙视。
“贞观大帝,可是个善于纳谏、振兴大唐的明君,怎么今天朝堂上这么多庸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李清歌继续腹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不屑和无奈。
不过,她心里也暗暗高兴:“太宗的想法和我真是不谋而合,他的智慧远超群臣。”她看着太宗那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期待。
太宗似乎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小子,既夸我又自夸,到底啥意思?”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自负,但在这件事上,确实比群臣更有远见。
“无妨,我们可以先在宫里试试烤鹅,看看是否安全无害,再推广到全国。”太宗决定道,他的声音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陛下,蝗虫能否食用尚无定论,还是谨慎为好啊!”有臣子再次劝阻,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和担忧。
朝堂上再次响起反对的声音,太宗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扫视了一眼群臣,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的怒火。
“你们这群无能之辈,只会阻扰朕行事!蝗灾如此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如何安抚民心?”太宗怒斥道,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得群臣心惊胆战。
“你们可有更好的办法?”太宗目光如炬,群臣顿时噤若寒蝉。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
“既然没有良策,蝗患又刻不容缓,那就按朕说的办!”太宗斩钉截铁地说。他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和决心。
群臣面面相觑,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知道,太宗一旦做出决定,就绝不会轻易改变。
“退朝!”太宗一声令下,群臣纷纷退去。唯独留下了李清歌。她有些惊讶地看着太宗,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又留我?这皇帝到底啥意思?莫非……”李清歌心里犯起了嘀咕。但很快她又摇了摇头:“应该没什么恶意吧,不然怎么会留下我这么个女人呢?宫里佳人那么多他不找,偏偏留我,真是耽误我逍遥自在啊!”李清歌心里虽然不满,但也只能腹诽几句罢了。她看着太宗那深邃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她知道,这位皇帝的心中一定有着更大的谋划和远见。而她,也愿意成为他身边的智囊和助手,共同为大唐的繁荣和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程爱卿啊,朕这想出来的烤蝗虫的主意,你觉得能不能行啊?”太宗皇帝刚踏入内殿,就急不可耐地问起了李清歌,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仿佛一个急于展示自己的孩童。
李清歌一听,心里微微一愣,随即看向太宗,心里琢磨着:【这不就是我之前想的吗?岂止是可行,简直是绝妙,还能让大伙儿爱上吃蝗虫呢!这太宗皇帝,还真是有我的心思呢。】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太宗和我真是越来越心有灵犀了,他做的很多事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这皇位真不是白坐的。】李清歌心中暗自赞叹,对太宗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我在朝堂上还没吱声呢,太宗就已经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真是奇了!】她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洞察力感到惊讶。
【看来陛下的治国之道是越来越精进了,真是值得庆贺啊!】李清歌心中暗自庆幸,能遇到如此明君,实乃三生有幸。
李清歌心里转得飞快,但嘴上说的是恭维皇上的话:“陛下英明神武,您的决策自然是顺应天意,深得民心。微臣深信,这蝗虫之患很快就会被您解决掉的。”她的声音温婉而坚定,充满了对太宗的信任和敬仰。
太宗笑着点了点头,看着李清歌说:“爱卿言之有理,化害为利,确实是妙计啊……”他的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对李清歌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
李清歌心里又犯嘀咕了:【我刚才说的那些,真的能让太宗这么高兴吗?】她有些疑惑地看着太宗,心中充满了不解。
【难道陛下他……喜欢男的?那我以后可得小心了,我可是更喜欢女人多过男人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性取向产生了莫名的猜测。
【还是说,人都爱听好话,连皇上也不例外?】她心中暗自琢磨,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体悟。
太宗看到李清歌的表情变化,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怀疑自己有龙阳之好。李承乾的事情已经让他够烦心的了,这种误会他可不想再有。不过太宗毕竟是大度之人,没有跟李清歌计较这些。他心中暗自叹息,对李清歌的误解感到无奈。
太宗话锋一转,说起正事来:“程爱卿,朕知道这次蝗灾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昨天御花园里都发现了好几只蝗虫。皇宫里都这样了,民间的情况可想而知。可各地官员上报的都说粮食充足,可洛阳那边难民成堆,这明显就是报喜不报忧嘛。这些官员就知道夸大功劳,掩盖过失,风气越来越坏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对官员的欺瞒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说到这里,太宗叹了口气,满脸忧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李清歌听着,心里直犯嘀咕:【这些官员离洛阳那么远,哪里知道真实情况啊,上报的时候自然是怎么好听怎么说了。说真话怕惹皇上不高兴,夸大其词才是保命的招数啊!】她对官员的虚伪行为感到不满和鄙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太宗似乎能听见李清歌的心声,暗暗佩服他虽然不直接参与朝政,但看问题却一针见血,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心中暗自赞叹,对李清歌的洞察力感到惊讶和赞赏。
【太宗这眼神咋回事?咋这么暧昧呢!】李清歌心中暗自嘀咕,对太宗的眼神感到疑惑和不安。她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试图掩饰自己的不自在。
【可怕,以后还是离他远点好!】她心中暗自决定,对太宗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
太宗也知道这个误会不好解开,只能无奈地摇摇头。他心中暗自叹息,对李清歌的误解感到无奈和遗憾。
“程爱卿啊,对于这种官员欺上瞒下的行为,你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啊?”太宗问起了李清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信任。
李清歌微微一愣,随即想了想,说道:“陛下英明神武,自然能想出好办法来。微臣才疏学浅,不敢随便乱说。”她的声音温婉而谦逊,充满了对太宗的尊重和敬仰。然而,她的心中却在继续吐槽。
【这个问题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对问题的复杂性感到无奈。
【前两天孟令声那家伙也虚报粮食产量,说有五百万旦,其实才两百多万旦,虚报了一倍多呢!】她心中暗自愤怒,对孟令声的虚伪行为感到不满和鄙视。
【上面的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学坏。这饥荒的严重程度,恐怕远超陛下的想象啊!】她心中暗自忧虑,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和不安。
太宗听到孟令声的事情后,大吃一惊,随即怒不可遏。孟令声一直以清廉着称,没想到也会干出欺君罔上的事情来,真是难以置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失望,对孟令声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让它蔓延下去!一定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太宗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整顿朝纲,还天下一个清明世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太宗心里明白这事情不容易办,但还是顺着话题,试着将心中的疑虑缓缓道出。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却又藏着难以言说的忧虑。说完后,他又转头看向李清歌,那目光中似乎在寻求一种共鸣,或是在等待她能说点什么,为他解开这心中的谜团。
李清歌,一位温婉而聪慧的女臣,她身着淡雅的官服,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她深知太宗的疑虑,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轻声问道:“陛下,臣听说孟令达一直以清廉着称,没什么私心杂念。陛下突然提起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她的声音柔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敏锐。
她心里暗暗琢磨:【我本来以为这事儿能瞒过太宗,没想到他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看来,我得更加小心了。】她的眼神闪烁,心中五味杂陈。
【再看太宗的表情,好像有点不对劲,情绪波动挺大的。真是伴君如伴虎啊,帝王的心思,真是深不可测。】她心中暗自感叹,对太宗的复杂心情感到一丝无奈。
太宗听到“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心里虽然觉得有点夸张,但脸上没表现出来,他继续刚才的话题,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孟令达上奏说国库有五百万旦粮食,实际上只有二百万旦,亏空了三百万旦,这可是大半的数目啊!”
说到这,太宗的脸色沉了下来,明显很生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被背叛的愤怒,仿佛那三百万旦粮食的亏空,就是对他帝王威严的挑衅。
“他居然用假话来骗我,凭空多出三百万旦粮食,要不是我亲自去查,还真以为有这么多的粮食来制定国策呢,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我一定要严惩他!”太宗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李清歌在旁边听着,嘴上劝慰着太宗,心里却在吐槽个不停。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担忧。
【太宗这么做,未免太冲动了。孟令达在民间声望不错,突然杀了他,恐怕会引起朝局动荡。更何况,杀人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啊!】她心中暗自叹息,对太宗的决定感到一丝不满。
【他现在这么生气,可能是因为粮食数目不实,心里着急。但杀人可不是好办法啊!太宗这孩子,以前挺聪明的,怎么现在又犯糊涂了。】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太宗的忧虑和不解。
……
太宗看着李清歌,没说话。他贵为皇帝,居然被一个臣子在心里暗暗讽刺,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他静下心来想了想,才觉得刚才的决定确实有点冲动。孟令达虽然有过错,但也不至于死罪。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疲惫和无奈。他看向李清歌,仿佛是在寻求一种安慰或是理解。
“也许,他本意是好的,只是因为粮食数目太惊人,让我措手不及。我本来以为国库里的粮食足够灾民吃一年,没想到只能撑半年。要是再遇到旱灾水灾,那可怎么办啊?”太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忧虑和迷茫。
李清歌看着太宗这样,也认真起来。她深知太宗的忧虑,也明白这个国家的未来都压在他的肩上。她轻轻地回答道:“陛下,臣愚钝,没有什么好计策。但现在也只能一步步来。陛下不要担心,饥荒不是一天形成的,浮夸之风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的。陛下您是天命所归,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庇佑。福祸总是相依的,好运一定会来的。”
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是在给太宗注入一股力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信任和敬仰,让太宗感到一丝温暖和安慰。
李清歌说完,心里还在想:【浮夸之风,早就有了,太上皇那时候就有了。太宗才即位两年就发现这个问题,也算是件好事。但不知道他整治的效果会怎么样。】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
【看太宗现在的态度,好像已经不想杀孟令达了。孟令达虽然欺君,但杀了他也没用,反而会让大家更害怕说真话。】她的心中对太宗的改变感到一丝欣慰。
“是我急躁了,这件事得慢慢处理。我岂会怕那些蝗虫和旱灾!”太宗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仿佛是在向自己宣誓一般。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和勇气。
然后他又看向李清歌说:“程卿,对于孟令达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期待和信任,仿佛是在寻求李清歌的智慧和帮助。
李清歌看着太宗那期待的眼神,心中暗自感叹:【怎么什么事都问我?太宗现在这么依赖我吗?我说的都是些没什么实质性的话啊。】她的心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无奈和自嘲。
【难道,太宗就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他的兴趣还真特别。】她的心中对太宗的喜好感到一丝好奇和不解。
尽管心中吐槽个不停,但既然太宗问了,李清歌还是得回答。她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带着一种温婉和智慧:“陛下圣明,这件事如何处理,全凭陛下圣裁。臣深信陛下英明,定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她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仿佛是在给太宗注入一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