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七下西洋是华夏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华夏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夏先衍一行人穿过郑和广场,进入郑和墓史料陈列馆。仿明代建筑的风格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五开间的建筑,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庄重。
步入馆内,灯光柔和地打在展陈的文物和史料上,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郑和的传奇一生。
眼前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以及详尽的文献资料,无不生动地展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那精致的航海图,详细地标注着船队的航行路线,让人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乘风破浪,驶向遥远的异国他乡。
这里孕育而生的灵源记录下了郑和的一生。
感受着这里关于郑和的一切,夏先衍突然记起了在闽都感受到的郑和史迹陈列馆灵源,当时匆匆一瞥,却深深的印记在了识海之中。
一直在探查其他灵源,夏先衍一时间忘记了闽都的这座灵源,现在正好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期间多次驻扎在闽都长乐太平港。他不仅在这里祭祀妈祖,建造了数座“天妃行宫”,还亲自撰文并刊立《天妃灵应之记》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全碑阴刻,碑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周边饰以祥云捧月(日)图案,碑身饰一周缠枝花卉纹。碑文楷书,清晰可读,凡1177字,语言精练。为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所刻,因此也被称为“郑和碑”。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前一部分记载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不畏艰险、乘风破浪的远航历程,以及郑和等人修建长乐南山宫殿群的过程,并褒扬了天妃(妈祖)的神力。
后一部分主要记载郑和船队七次(疑应为前六次)奉使西洋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所到国家进行贸易及友好往来情况。
按照碑文记载,郑和下西洋旨在“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大小凡三十余国”,郑和足迹遍及亚非,形成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网。
郑和船队一般以金陵港为启航点,通过长江,经刘家港入海航至太平港驻泊,再由长乐闽江入海。
郑和下西洋曾驻泊的国外港口,如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剌、古里、忽鲁谟斯等,均是重要的贸易港。
在夏先衍来到这里后,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悄然运作,这两座原本各自独立的灵源,就如同两颗相互吸引的星辰,在冥冥之中隔空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联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夏先衍探寻丝绸之路文化之行画上了句号。
夏先衍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灵源之中的气息。
就在他沉浸其中的时候,突然之间,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守护之灵给他打了声招呼,告诉夏先衍他回来了。
华夏守护之灵回到夏先衍识海后,径直走向了《人文经》,然后翻开丝绸之路那一章。
随着灵源的信息补充完毕,贯穿古今的丝绸之路主线任务,宣告完成。
接下来,他只需要耐心地等待守护之灵将修行功法《法华心经》完善即可。
于是夏先衍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开始闭目养神,他开始等着《法华心经》的功法完善。
夏先衍犹记得当初看到这部功法时候的惊喜,它不是佛教的《妙法莲华经》,而是字面上的意思。
效,拟也,摹仿之态。
法,规度也,矩范之式。
效法者,乃效其行,法其则之谓也。乃以法为鉴,依其式而从之,效其行而为之。
华,华夏也,这里代指华夏修行之道。
《法华心经》就是效法华夏的修行之道,它的开篇就这样写道:
慕华夏修行之道,效而从之,以正身心。
乃潜心研习经典,悟先哲之智慧。日省吾身,察过而改之,务使行止合于礼义。居则静思,动则敏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私欲所蔽。
恒以勤勉自励,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与善者交,闻善言而从之,见善行而效之。遇困厄而不屈,临艰难而勇进,以坚韧之心克之。
习文武之艺,强身健体以御外侮,修心养性以安内志。
且观天地之变化,悟阴阳之理,明盛衰之道。
守中正之德,处卑而不馁,居尊而不骄。
吐纳调息,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欲使元气充盛,经脉畅达。
这部功法正是,以那浩瀚无垠、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作为坚实根基,凭借着华夏文化所独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如同广阔的海洋一般,能够海纳百川,将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一一容纳其中。
然后构建起来的修行功法,这样就拥有了足以承载那灵气之中神秘莫测的规则之力的能力。
从灵源之中所创生出的修行功法,在这个世界当中,华夏文明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然而,却唯有华夏是能够创作出适合人类修行完整体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