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制图条件单位: cm
领围( N ),领座高( a ),领弯线比值,领切点位。
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过领切点作前领圈的领切线①,再依次作领肩同位点②和领弯线③,如图4-4-6所示。
第二步:按后领圈长度在领弯线上确定领座中点④,然后作出领中线并确定领止口中点⑤.再依次划顺领座线⑥、领止口线⑦、前领线8,如图4-4-7所示。
当然,常态立领也可按传统方法制图。即以前领座翘势及后领座弯势独立确定衣领,如图4-4-8所示。
其中,前领座翘势越大,则前领止口线越靠近人体颈部;后领座弯势越大,则后领止口线越靠近人体颈部。
在实际情况中,使用这种方法会显得更简捷、更方便。但对于了解并解释与衣身的相互关系及立领成型后的细部形态,则不如前一种方法清晰、明了。
2.变态型由于立领变态的实质是领圈的变态,故应首先讨论领圈的变态。领圈的变态主要反映在领图宽或领圈深增大及领圈形态变化两个方面。
(1)领圈变态首先讨论领圈深和领圈宽的变态。领圈深和领圈宽的增大大致有三种形式。
其一,领圈宽不变,领圈深增大;
其二,领圈深不变,领圈宽增大;
其三,领圈宽和领圈深同时增大,如图4-4-9所示。
其次讨论领圈形态的变化。领圈形态变化也大致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全弧形态:
第二种是半弧形态:
第三种是方角形态,如图4-4-10所示。
此外,在领圈宽或领圈深增大及领圈形态变化的每一种形式中又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区别。因此,按不同的要求,可以得到无数种变态领圈。
(2)领基圆
由于领圈的变态,造成了作领切线的困难,以及可能带来的种种错误。为此,需要引入一种领基圆以保证制图的准确性。
首先在变态领圈中作领基圆,一般按二种情况处理。
①如领圈宽不变,领圈深增大,可将标准领圈当作领基圆。
②如领圈宽增大,不管领圈深是否变化,均应另作领基圆,作法如图4-4-11所示。
假设制图条件
(3)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确定变态领圈线及领基圆,然后过切点作领基圆切线①,如图4-4-12所示。
第二步:依次确定领肩同位点②、领弯线③、领座中点④、领中线⑤,②~⑤的方法与常态立领完全一致。4-4-13
第三步:依次确定领座转折点⑥、调节领肩同位点⑦,调节领座中点⑧,依次划顺领座线⑨、领中线⑩、领止口线⑩1、前领线10②.如图4-4-14所示。
(二)立领母型分析1.领切线的变化角域领切线的变化角域,如图4-4-15所示。
其中,领切线变化角域的上限线平行于领肩点与领窝点的连线,下限线平行于上平线,领切线适宜于此角域内变化。
2.领弯线比值取值范围取值范围为:15:Y(-△小于等于Y小于等于10- a ),如图4-4-16所示。
其中,领弯线下限在领切线下方,上限在领切线上方。领弯线通常在此范围内变化,若越出该范围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弊病。
3、领切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领切线愈靠近上限线,意味着领座转折点愈往上移。这说明领座线与领圈线重合的部分也就愈多。反映在制作成型后的立领上,前领线与衣身前中线夹角愈接近180。反之,领切线愈靠近下限线,则前领线与衣身前中线夹角愈趋向90。,如图4-4-17所示。
通过摸清领切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选择领切线。
4、领弯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
一般来讲,领弯线比值的大小将决定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的夹角大小。领弯线愈靠近上限线,说明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夹角愈接近180。反之,领弯线愈靠近下限,说明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夹角愈小于180,如图4-4-18所示。
可见,了解并认识领弯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对于我们掌握结构设计的主动权是极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