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浩瀚烟同波,唯留诗与书
第五篇:身侍二主大忠奸,骂名千载总没现
(尽心尽力则无怨无悔)却说卢象升战死沙场,明军败逃,境内竟无人可抵挡清寇,致使贼寇如入无人之境,数十座城池为之攻破,百姓家破人亡者无数。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二,清贼攻破重镇济南府,活捉明德王。清贼掳掠财物达百万,心满意足乃整兵北回。崇祯帝在卢象升死后,下旨任命孙传庭接替,总督各路援军。然而,孙传庭却无兵可用,所部明军无法与清贼决战,只能伺机而动,略得几处小胜。
此外,在陕西围剿农民军颇有战绩的洪承畴,因为清贼入关掳掠之灾也被调来戍卫,这使得走入绝境的农民军终于喘了一口气,得以暗中积蓄力量,为再次起义做准备。崇祯十二年三月,清军从容出塞,以极小的代价换取巨额的利润。崇祯帝于是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锦州一线防范清军再次南下。孙传庭在通州患病致耳聋,因此上书请辞保定总督一职,谁料在朝中政敌攻击下,皇帝失去对他的信任,也认为孙传庭称病欺上,又有人诬告孙总督麾下士卒嚣张跋扈、欺负当地百姓,七月二十三日,崇祯帝将他革职,并派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而在同一年五月,已经接受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的张献忠再次反叛,于襄阳谷城杀守军劫库纵囚。荆楚地区其余受降的义军,闻之而响应,局势再次败坏。与此同时,李自成也从商洛山中,聚集了数千人马,再次杀出。熊文灿作为负责人,立即调左良玉等人前往镇压。左良玉所部起初获得胜利,但在追击过程中,遭到张献忠的引诱包围,一万多大明官军溃散,损失极为惨重。崇祯帝闻报大怒,将熊文灿撤职,后又派人将熊文灿逮捕,押往京师受审,次年被判为死刑斩首。熊文灿曾经是杨嗣昌推荐,如今局势再次败坏,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于是杨嗣昌请求前往一线督师。崇祯十二年九月六日,皇帝亲自为杨嗣昌践行,杨嗣昌也明白此去南行,不成功便成仁。
然而,杨嗣昌管理不当,以致与左良玉、贺人龙等人有隙,他们互相掣肘,对于杨嗣昌的调度推三阻四,阳奉阴违,不肯听命。张献忠则突破包围,入川流动作战。杨嗣昌也率兵入川追击,虽有小胜但不能全歼贼寇,明军疲于奔命。张献忠在四川转战半年,崇祯十四年正月,在开县大败左良玉所部,之后突然出川东行,打得明军措手不及。二月,竟攻克明军重镇襄阳城,处死明襄王,并将所获财物取出十万两赈济苦民,赢得百姓拥护。与此同时,北面的李自成,于正月二十日攻克河南洛阳,处死明福王,也将缴获的财物大赈饥民,名震朝野上下。杨嗣昌在回湖广奔救途中,听闻洛阳、襄阳两地明朝重镇失守及藩王被杀,日夜惊忧,使本就重疾缠身的病躯愈发不堪,半途于荆州病死。
而在明廷北方,为了遏制清奴屡屡南下入关掳掠,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蓟辽总督,明朝精锐尽于洪承畴掌中,希冀予清寇以重挫。清贼于崇祯十三年,在大凌河畔筑城屯田,修筑义州城,并对锦州采取围困政策,断绝明军给养,改变了以往强攻锦州受挫的策略,企图一步步蚕食锦州。锦州是明朝在塞外的边防重镇,曾经给清贼造成极大挫折,关系重大,守城之将为辽人祖大寿。祖大寿曾在崇祯四年大凌河血战穷竭时无奈降寇,但后来不久,祖大寿诈称前往锦州作为内应以为黄台吉夺取锦州,结果一去不返,继续为明廷效力。祖大寿作为辽人代表,在明朝最精锐的关宁军中,拥有极高威望。碍于此,黄台吉暂未撕破脸,没有对滞留在清营的祖大寿亲属下手。祖大寿归明后,朝廷继续委以重任,使之驻守锦州。祖大寿虽仍忠心于大明,但对清寇也有所改变,有出工不出力的表现。然而这一次,清寇目标直指祖大寿所驻守的锦州,并采取了层层围困的消耗战术。从崇祯十三年七月开始围困,坚持到十四年三月,锦州外城陷落,祖大寿率军回内城继续抵抗。洪承畴率关外大军来援,原本还在稳扎稳打,与清寇交战各有胜负。但锦州外城陷落后,明廷判断形势危急,与此同时,关内农民军流窜放肆,明帝国陷入两头作战的苦境,崇祯帝在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下,动摇了原本听从前线将帅步步为营的想法,更兼怕朝廷负担不起消耗战,于是不断催促洪承畴进兵,速战速决。七月,洪承畴率大军集结誓师。七月二十八日,大军在锦州城南与清贼激战,明军首战大捷,杀贼颇多。黄台吉闻前线战事不利,急率大军驰援,倾巢出动兵力达十二万。黄台吉见明军主力集结于松山,强攻不易,于是率部断其粮道,在松山与杏山之间,连掘三道壕沟,断了明军后路。粮草将绝,洪承畴与众将商讨后,准备突围。结果乘夜突围中遭遇清贼主力,原来早有防备,明军秩序大乱,死伤惨重。明军部分突围,而主帅洪承畴突围失败,困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在援军断绝、粮草告罄和叛徒做内应的情况下,松山城破,曹变蛟等八千明军被俘,尽为清贼就地杀害,主帅洪承畴暂作羁押。驻守锦州的祖大寿眼见孤军无望,也于二十日后率众出降。
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五,洪承畴及祖大寿等人正式行投降仪式,对黄台吉跪拜俯首。而崇祯帝这边,还准备为洪承畴祭九坛、设祠堂,直到听说洪承畴降清的消息才取消,满朝哗然。崇祯帝面对内外两线战事溃败、局势糜烂不堪,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授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贼议和,先缓解北方军事压力。结果陈新甲辜负了崇祯帝,议和的事情泄露,引得满朝官员哗然,纷纷弹劾。耽误了国事,可陈新甲却不以为然,惹怒崇祯,最终被逮捕下狱处死,虽说背了锅,但也背的不冤。
黄台吉眼见谈判破裂,于当年十月,纠合清军、蒙古、汉奴八旗等十余万大军,再次南下入明境内烧杀掠夺。清贼所过之处,一片哀嚎,汉奸所行所为比之更甚。明军此时精锐尽失,守军接战往往不能抵挡。黄台吉认为山海关尚在,京师一时之间难以夺下,在掳掠金银、财货、人口、牲畜数十万后,于次年即崇祯十六年五月从容北归。如今天下可用之兵,只有陕西孙传庭部和湖广左良玉部,这其中的左良玉却还拥兵自重,难以调遣,甚至纵兵劫掠当地以作粮饷,明廷也无可奈何。
却说那形势急转、多灾多难的崇祯十五年,除了北方战事糜烂,河南战况也愈发不利。李自成佣兵十数万,一呼百应,在河南快速扩张。面对农民军对重镇开封城形成合围,多次攻城,明廷焦躁不安,可又无人可用。于是将狱中的孙传庭取用,令他率劲旅往援开封。但黄河决堤,冲毁开封,李自成虽未继续占领,但开封被毁,军民十损八九,没有赢家。明朝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连续战死,孙传庭则继续接任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赴任后立即处死皇帝密令、不受节制、临阵脱逃导致间接害死前两任总督的秦军总兵贺人龙。这个时候接位的孙传庭才发现,现在的秦军远不是当初自己训练出来的精锐,在李自成攻略河南时,秦军已然折损大半。而如今的李自成,又今非昔比,坐拥十数万大军,声势浩大。孙传庭的想法是先练兵,于是向崇祯要饷要粮,崇祯帝催促孙传庭赶紧东出潼关剿灭李自成部,内外局势糜烂,崇祯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孙传庭无奈于皇帝不停催促,只好率新兵及残部入河南,此时开封已为水淹,孙李双方于河南郏县交战,明军先胜,但粮草不济,士卒摘青柿为食,并争夺农民军所遗物资,又时值阴雨天,只得停止追击。李自成败退途中得罗汝才部援军,修整后复杀回,明军溃败,孙传庭率败军回走陕西。
虽说孙传庭吃了败仗,但也给予李自成重击,农民军也需要恢复。回到关中的孙传庭赶紧练兵备战,实力恢复,为了筹措军饷粮草,孙总督则将手伸到了当地有钱有粮的士绅地主口袋里,令他们捐献输战。鼠目寸光的豪绅地主岂能容忍,于是上下谣传孙传庭是在养寇自重,窝在关内企图割据一方。崇祯帝眼见内外局势糜烂,心急如焚,渴望一场大捷,但过往经验和自身性格使他怀疑如果孙传庭也成了不可控之人,比如左良玉,不敢细思!于是昏了头,一个劲催促孙传庭出关作战。孙传庭本意也是据险巩固,练兵发展,以逸待劳,可深知朝野上下汹汹之论,如不主动出关,势必引起崇祯帝重疑深怒,何不主动誓师出战,或可一胜也未可知。而此时的李自成也在不断攻城掠地、发展壮大,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攻取襄阳、荆州,十六年正月又攻取承天府、汉阳;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建立自己的政权。与此同时,张献忠则在十六年五月攻取武昌,自称“大西王”,建立大西政权。
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一,孙传庭于西安正式誓师,率陕西十万大军东出潼关。李自成遂率大军北上,准备迎战。李自成大军在河南中部以南,暂避锋芒,孙传庭则需要长途跋涉,可是河南早就因为水旱灾祸、瘟疫战乱而赤地千里,补给很成问题,需要远方输送。虽如此,孙传庭也取得几场胜利,在郏县再次与李自成主力激战,明军大捷。李自成败逃许昌襄城,明军则尾随而至,围城欲攻。但连日大雨,道路泥泞,士卒苦不堪言,连补给都成问题,更遑论攻城作战。李自成则抓住机会,派大将刘宗敏率一万轻骑,绕道截住明军运粮通道。此时孙传庭驻扎于郏县,听闻粮道被截,只好率秦军精锐回防,留下河南豫军继续战守。但豫军士卒不能理解、愤愤不平,于是也自行撤退,河南总兵压制不住,结果局面大乱。李自成趁机发起进攻,于汝州大败明军。孙传庭意欲回南阳筹粮,收拾军队,寻机再战,李自成携胜利之威很快杀至南阳,双方再度展开激战,明军大败。明军四散奔逃,主帅孙传庭在乱军中逃回潼关。此时,左良玉等人还在观望,按兵不动。
李自成率农民军继续奔向陕西门户潼关进发,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不久,西安失守,整个关中乃至陕西很快落入李自成手中。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定都称王,建国号“大顺”,并决定东征大明京师。农民军连克山西多座城池,但在宁武关受到了重挫,守将周遇吉死守力战,但孤军无援,最终城破战死,其夫人刘氏率几十名妇女在官署屋顶放箭杀敌,最终被农民军放火烧死。李自成虽胜,但损失惨重,城破之后开始屠城,男女老幼一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