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六日,胤礽被释放。二十八日,康熙帝重新封胤禩为贝勒。尽管胤禩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但康熙帝仍旧给予了他一定的补偿。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康熙帝旧事重提,追究众臣一致举荐胤禩为太子的责任,并严厉斥责了佟国维、马齐等人。康熙帝虽然拒绝了康亲王椿泰等人提出的对马齐处以斩刑的建议,但却将马齐交由胤禩处置,这实际上给了胤禩一种隐性的权力象征。
三月初九日,经过一系列的铺垫,胤礽顺利地被重新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康熙帝对其他皇子进行了加封,其中胤禩在此之前已经被恢复了贝勒的爵位。经过这次废黜与复立太子的过程,朝局发生了变化,诸阿哥的势力得到了加强,而太子胤礽的地位则相对削弱,两派之间的对立态势愈发明显。
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统鄂善、尚书耿额、齐世武、副都统悟礼等人被锁拿,这标志着太子一党的势力每况愈下。同年十一月二十日,胤禩的母亲良妃去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黜,从此在咸安宫中度过了余生。
六、受父压制
在康熙帝第二次废黜胤礽之后,东宫太子之位空悬,朝臣们普遍认为应该尽早确立新的继承人,以稳定朝局。然而,康熙帝对于众臣关于早立太子的谏言始终没有明确回应,这一状态持续了大约两年的时间。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彻底改变了胤禩的命运。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启程前往热河巡视,途径密云县、花峪沟等地。按照惯例,胤禩应随侍康熙左右,但这一天恰好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为了尽孝道,胤禩决定前往祭奠母亲,未能随驾出行。他派遣太监向康熙帝说明情况,并表示自己将在汤泉等待父皇,以便一同返回京城。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胤禩托太监带给康熙帝的老鹰身上。这只老鹰打开后竟然奄奄一息,这让康熙帝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一种诅咒。康熙帝当即召来诸位皇子,严厉责备胤禩,并宣称:“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毙鹰事件”。
这一事件对胤禩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不仅断绝了他继承太子位的可能性,更严重损害了他与康熙帝之间的父子关系。康熙帝对胤禩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胤禩在朝中的声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接下来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帝进一步采取行动,停止了胤禩及其属官的俸银俸米、执事人等的银米供应。不久之后,胤禩便病倒了,但康熙帝对此表现得十分冷漠,没有表现出任何关心或慰问之意。直至胤禩病愈,康熙帝才命人恢复了之前被停发的俸禄,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有所缓和。
尽管经历了如此严重的打击,胤禩在朝臣中的威信并未完全丧失。例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仍然认为在康熙帝的众多皇子当中,八阿哥胤禩是最具贤能的。这一评价表明,即便是在胤禩遭受诸多挫折之后,他在朝臣心中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地位。
然而,对于立储之事,康熙帝的态度始终坚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大臣再次以请求立皇太子为名上折请安,但康熙帝手书谕旨,坚决予以驳斥。康熙帝的这一决定,进一步巩固了他对皇位继承问题的控制,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胤禩及其他皇子争夺储位行为的不满与警惕。
七、扶植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西征。这一任命仪式极为隆重,胤禵使用的是正黄旗纛,享有亲王级别的礼仪,被称为“大将军王”。此次西征的主要任务是平定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分裂势力,以确保清朝西部边疆的安全稳定。此前,前湖广总督额伦特及侍卫色楞等将领曾试图从青海进军拉萨,但在藏北与策凌敦多布的战斗中全军覆没。因此,此次抚远大将军的任命不仅是为了扭转战场上的不利局势,更关乎清朝的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
康熙帝选择胤禵作为抚远大将军,而非其他皇子,这表明了他对胤禵的高度信任与期待。胤禵不仅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在康熙帝眼中是最合适的人选来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随着胤禵的出征,他在朝臣和兄弟中的声望迅速上升,被视为最有潜力继承大统的皇子之一。
在胤禵出征期间,胤禩和胤禟对胤禵给予了全力支持。胤禟曾高度评价胤禵,称其“聪明绝世”,“才德双全”,并积极为胤禵准备军备物资。胤禩与胤禵之间也有频繁的书信往来,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同时,康熙帝与胤禩的关系也在这一时期有所改善,根据《清实录》和胤禩儿子弘旺的记载,康熙帝开始命令胤禩随扈出行,并委派他处理一些政务。此外,康熙帝还将弘旺留在宫中抚养,这表明康熙帝对胤禩的态度有所好转。
然而,这一切都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发生了剧变。当天,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口头传达了康熙帝的遗诏,宣布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对于胤禩而言,这一刻标志着他一生中最不幸时期的开始。
八、笑忘红尘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之际,便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显示出他对胤禩既有优待也有防备。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加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并将兄弟们的“胤”字改为“允”字,胤禩被改为允禩。随后,允禩被任命为理藩院尚书,并负责工部事务。然而,这一系列看似优待的举动背后,隐藏着雍正帝对允禩及其党羽的警惕。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开始对允禩及其亲信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首先,雍正将与允禩关系密切的人尽数遣散,以此孤立允禩。同时,雍正帝多次警告朝臣不要重蹈朋党之弊,显然是在敲山震虎,意在削弱允禩的影响力。
允禩本人也多次受到惩罚。例如,在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由于帐房新制油漆味浓烈,雍正帝大发雷霆,命令管理工部事务的廉亲王允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官员跪在太庙前一昼夜。这种公开羞辱的方式不仅针对允禩个人,也是对其他官员的一种震慑。
尽管在雍正元年后期至二年期间,雍正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处理青海的战事上,但他对允禩等人的防范和训斥从未停止。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日,雍正帝指责允禩及其亲信马尔齐哈、常明等人是妄乱之人,并称他们为允禩的党羽。同年十一月,雍正帝再次批评允禩在管理理藩院时过于节省,不给来访的科尔沁台吉等人提供盘缠,进一步削弱了允禩的声誉。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对允禩的指责变得更加严厉。二月十四日,雍正帝指责允禩怀揣私心,故意制造事端,动摇百官的信心,干扰其施政方针。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提议革去允禩的王爵,并撤销其佐领身份。随后,雍正帝命令每旗派出若干马兵在允禩府周围防守,并派上三旗侍卫每日跟随允禩出入,名义上是随行保护,实际上是严密监视。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允禩、允禟及苏努、吴尔占等人被革去黄带子,并从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雍正帝下令革去允禩之妻的“福晋”身份,并将其休回娘家。二月初七日,允禩被囚禁于宗人府,并在其周围筑起高墙,只留下两名太监侍候。三月初四日,雍正帝命令允禩、允禟改名,允禩被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保”。
五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诸王大臣,历数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的罪状。六月初一日,雍正帝将允禩、允禟、允禵的罪状公之于众,列出允禩的罪状四十条,允禟二十八条,允禵十四条。九月初八日,允禩因呕病卒于监所,民间传言他是被毒死的。
九、结语
爱新觉罗·胤禩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从一个备受宠爱的皇子到争夺皇位失败,再到被圈禁致死,他的故事不仅是清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贵族子弟命运的写照。尽管胤禩未能实现自己的皇位梦想,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位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