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朝廷按照韩琦思路,正式下诏书,要求四路人马一月全体出动,寻找李元昊主力决战(《宋史》:“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
老范又不按套路出牌了,上奏折,反对。
不过这次学乖了,措辞有讲究。
首先表态坚决支持朝廷的战略决策,接着笔锋一转,说困难:一月份北方大寒,不利于宋军作战,不如等到三四月春天到了,乘敌人马瘦人饥的时候再行出兵比较有利。
这段时间我也不闲着,抓紧做李元昊工作,看能不能招降他们。
实在不行也没关系,我们也抓紧屯田修城堡,做好战备工作。
老范聪明了,知道要说服领导,不能光从自己想的角度来讲话,要从领导思考的角度来说。不能光讲不行,要讲清楚如何行。
因此先要和领导的思路保持一致,然后讲困难,再讲解决途径和办法。
领导也高兴,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了,顺势而为非常重要啊。
这就是情商,老范进步了。
当然,老范最后还提了点小要求:就是自己的这一路(鄜延路)离边境最远,建议暂缓出动,先将城堡修好,也可以作为机动部队,牵制西夏东界边防(《宋史》:“仲淹又言:‘鄜延路入界,比诸路最远,宜先修复城寨,请以二月半合兵万人,自永平寨进筑承平寨,俟承平寨毕功,又择利进筑,因以牵制元昊东界军马,使不得并力西御环庆、泾原之师,亦与俱出三路无异。’朝廷虽许仲淹存鄜延一路示招纳意,仍诏仲淹与夏竦、韩琦等同谋,可以应机乘便,即不拘早晚出师”)。
老范的情商是进步了,但个性使然,没有自己的利益圈子,所以一旦出了事,还是会背锅。
当然,这是后话了。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二月。前线探子汇报,西夏10万大军已经渗透过了边境,这次的统帅是李元昊,目标是渭州(现甘肃平凉)。
韩琦倒吸一口冷气。
自己这边还在为是打还是防争论不休,西夏就已经直接来开干了。
急忙命令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前去迎敌。
韩琦的策略是这样的:自己带部分军队固守渭州,任福带18000人的突击部队迂回到西夏军后面设伏,届时两面夹击,一举击溃李元昊部队。
这个策略看起来很完美,没什么问题,但其实蕴涵着致命缺点:
第一,对西夏军的战略意图掌握不清。只知道李元昊率了10万大军要来攻打渭州,但对现在李元昊大军具体位于什么地方一无所知,对李元昊攻打渭州的战略意图一无所知。
第二,对西夏军的战力掌握不清。此时的西夏军经过张元等人的改造战力已经大大提升。他们组建了精锐的骑兵突击部队,人数有3000人,分成10个战术小组,每次遇敌先由骑兵突击部队形成多面冲锋,冲垮对方阵型,形成战略威慑。之后步兵快速跟进绞杀。骑兵的装备也进行了升级,制服用重甲,刀枪不进。弓箭的弓用皮弦,箭头用柳竿,能射穿一般的盔甲。同时还配备了200多人的炮兵部队。(《容斋三笔·卷第十一·记张元事》:“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陡立旋风炮于橐驼鞍,纵石如拳……遇敌则虚设寨帐,伏兵包敌后,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斫刺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不坠。其兵凡三千,分十部,战则先出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赍粮不过一旬。战则大将居后,或据高险。弓,皮弦;矢,柳竿;中之必贯甲。故所向无不破也”)。
第三,所托非人。任福虽然在1041年的时候已经年满60周岁,但前期一直是皇帝身边的禁军侍卫。1038年李元昊搞独立,陕西边事紧张。任福主动申请援边,得到赵祯的赞赏,提拔为陇州(现陕西陇县)市长兼秦凤路军区副司令,一个正五品的地方大员(《宋史》:“咸平中,补卫士,由殿前诸班累迁至遥郡刺史……仁宗善之,命知陇州,擢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从中央空降到地方,虽然理论功底很深,但实战的经验是远远不足的。对陕西甘肃的地理风情、战略的谋划、战术的运用等实战经验和种世衡等长期在边疆实战的将领相比,还是差了不少。真到了真刀真枪的生死时刻,可能就会掉链子。而且韩琦给他带领的18000军队,都是临时紧急募集起来的,没有经过长期的演练和磨合,战斗力存疑。
当然,这些弱点都是后人复盘时总结出来的,在历史镜像中的韩琦不可能看到这些。
他听到的都是手下人的夸奖,看到的都是宋军的高涨的士气。
他坚信自己这一次肯定能成功,全歼李元昊主力。
也要证明夏竦、范仲淹这批老头子落伍了。
但,现实将狠狠抽他的脸。
几万个家庭即将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