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年,熙宁三年,赵顼在跟司马光讨论变法事宜时,对苏轼作出了如上评价(毕沅《续资治通鉴》:“帝又曰:‘苏轼非佳士,鲜于侁在远,轼以奏稿传之;韩琦赠银三百两而不受,乃贩盐及苏木、磁器’”)。
这一年,苏轼的职务是权开封府推官(类似于开封府掌管刑狱的佐官,正七品)。
这一年,苏轼刚满33周岁,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
但主要领导对其评价负面。
也就是说,苏轼才能再高,工作再卖力,在仕途上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至少在赵顼当政期间是不可能了。
那苏轼是否得罪过赵顼呢?答案是没有。
那苏轼是否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事故呢?答案也是没有。
那赵顼为什么看不上苏轼呢?因为有人说了苏轼坏话。
能让赵顼听进去的,肯定是位高权重且赵顼信任的人。
这个人就是谢景温。
谢景温,浙江富阳人。
父亲谢绛,官至兵部员外郎。
谢绛官不大,但有个身份很特殊,他是王安礼的岳父。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亲弟弟。
因此,谢景温和小王是姻亲关系。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小王在赵顼面前数次举荐谢景温。
由于小王正在主导变法,深得赵顼的信任,因此,谢景温很快得到重用,提任工部侍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知审官西院,差不多中央纪检、人事工作都兼了,权力极大。
1070年8月5日,赵顼得到谢景温秘密提交的一份关于苏轼的揭发材料,大意是1066年苏洵在开封去世,苏轼兄弟扶柩还乡,期间,苏轼拒绝了韩琦三百两的赠银,却在回家的路上暗自干起贩卖私盐来赚取利润(《宋史》:“景温劾轼向丁忧归蜀,乘舟商贩”)。
北宋实行盐业专卖,并且划分了不同盐区,私自贩卖食盐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甚至可能会掉脑袋。
赵顼看到材料后勃然大怒,好一个道貌岸然的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人一天到晚在我面前夸赞你多么得优秀多么得有才,没想到背地里竟然干起了违法乱纪的勾当。
如此品性不端的人,怎么能担当大任?事情必须彻查。
老大发话了,工作效率马上加快。
跟这事件有关的船工、水师被逮捕严查。
苏轼监禁在家,等待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