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是书法行家,看到蔡京的字也是十分喜欢,一问,知道是在杭州的蔡京写的,对蔡京的好感又增加不少。
童贯有个特点,懂得感恩又十分大气。平时在宫里的时候只要自己有好东西就会孝敬给嫔妃娘娘,因此口碑极好(《宋史》:“有度量,能疏财。后宫自妃嫔以下皆献饷结内,左右妇寺誉言日闻”)。
此次来到杭州,看到蔡京十分懂人情世故,也是非常喜欢,就乘机额外多搜刮些民间好物,往宫里打点。
蔡京也是尽全力满足,不知疲倦地伺候好童贯(《宋史》:“京与之游,不舍昼夜,凡所画屏障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言语论奏于帝所,由是属意用京”)。
一边纸醉金迷,一边却饥寒交迫。
陈师道,秘书省正字(正八品,主要从事文字校对工作),靠着死工资入不敷出,连买棉衣的钱都没有,也不肯向亲戚寻求帮助,结果得了寒疾去世(毕沅《续资治通鉴》:“秘书省正字陈师道,性孤介,与赵挺之为友婿,而素恶其人。适预郊祀,天寒甚,衣无绵,其妻就假于挺之家,师道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中寒疾,乙卯,卒”)。
陈师道的死在朝廷中没有引起一丝的涟漪,也没有影响到赵佶、蔡京、童贯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他们觉得像陈师道这样的书呆子死了也是活该。
王朝末期的官道、世道本来就是聪明者的天下,不识时务的陈师道们应该清醒,这里的土壤并不适合他们的生长。
因此当时的他们必定工作碰壁、生活艰辛。
不过他们的坚守最终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后世的史官在反思北宋灭亡的教训时,看到并记录了他们的事迹。
黑暗中毕竟需要微弱的光照亮世人的前行。
蔡京的声望越来越高,赞誉也日益增多,赵佶觉得再不重用,就是埋没人才,是要被历史批判的(《宋史》:“又太学博士范致虚素与左街道录徐知常善,知常以符水出入元符后殿,致虚深结之,道其平日趣向,谓非相京不足以有为。已而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
在最终下决心之前,赵佶决定要问问宰相的意见。
当时的宰相是谁?
宰相有两个,一个是左相,一个是右相。
左相是韩忠彦,韩琦长子,职位名称叫“左仆射”。
右相是曾布,曾巩弟弟,职位名称叫“右仆射”。
按道理韩忠彦职务在曾布之上,但韩忠彦却没有遗传韩琦的做事魄力,有点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所以总是被曾布压制。
韩忠彦心里很不服气。
这时刚好赵佶来询问蔡京能否重用。这对蔡京是至关重要的时刻,对北宋也是至关重要的时刻。
韩忠彦想到了他的老领导、前任左相章惇在临走之时跟他推荐过蔡京,也知道在同文馆之狱中蔡京的表现很出色,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曾布曾阻扰过对蔡京的进一步提拔重用。
如果蔡京能过来,肯定能帮自己对付曾布。
于是,韩忠彦大力举荐(《宋史》:“韩忠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
赵佶终于下定了决心,蔡京先知定州,增加基层经验。不久知大名府,翰林学士承旨。
有了皇帝的加持,蔡京走上了提拔的快车道。
所以,在北宋做官,要明白辛辛苦苦干好活等着上司重视提拔是不现实的,应该倒过来,前期在上司身上下足功夫,等到上司认可你了准备重用你了,你的提拔晋升就嗖嗖快了。
这是王朝末期的通行惯例,当然也是北宋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人都是很聪明的,一开始或许不知道,后来都知道套路了,蔡京这样的人就骄傲地得志了,陈师道这样的人就憋屈沉默了。当金兵打过来国家要灭亡的时候,蔡京们跑了,陈师道们也不想反抗了,因为就算豁出性命保全了大宋,结果还是蔡京们的天下,为这样的王朝牺牲不值得,不如与光同尘(《宋史》:“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
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