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并不是最底层的赤贫,他在青溪县(现杭州淳安县)有一座漆园。
当地官员经常过来强取木材,用来完成应奉局的任务。方腊和四周百姓怨愤很大。
此时的青溪地区,还流传着一个神秘宗教——摩尼教。
这是明教的前生。
根据摩尼教的教义,世界分成光明与黑暗两宗,光明终将来临,黑暗终将被打败。
1102年出生的范浚在其《香溪集》对摩尼教有描述:
“江浙之人,传习妖教久矣,而比年尤盛。绵村带落,比屋有之。为渠首者,家于穷山僻谷,夜则啸集徒众,以神怪相诳诱,迟明散去,烟消鸟没,究之则鬼,迹捕之则易以生事。根固蔓连,势已潜炽。其人类多奸豪,拳勇横猾不及,此时因召募而收用之,以消患于未萌。”
方腊是青溪地区摩尼教的头领,平时在传教的同时也接济周边贫穷百姓,因此很有威望。
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偶然事件引发的。
方腊的造反,虽然之前可能也有谋划,但毕竟是灭九族的大事,不到万不得已是下不了决心的。
能苟活谁愿意去冒杀头的险?
让方腊下定决心的是一块玉石。
方腊他们无意中得到了一块玉石,据说很稀奇。官府听说了就想来征用。
方腊本来跟官府不对路,加上脾气倔,就不给。
官府加派人手来抢夺,方腊身边也聚集了不少教众来抵制。
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闹出了人命,官府的人被打死了。
这下子把方腊逼上了梁山。
等着砍头还是造反?
1120年秋,宣和二年,方腊带领着家族成员和教众在漆园宣布起义,喊出的口号是诛朱勔。
听说青溪方腊造反,睦洲知州张徽派两浙都监蔡遵和颜坦率5000官兵前去镇压。
北宋的兵制,大概分成三种:一是禁军,这是大宋部队的精锐;二是厢军,这是地方部队;三是乡兵,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宋史》:“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因为承平日久,南方的厢军和乡兵平时战备训练不多,战斗力不是很强(《宋史》:“虽无戍更,然罕教阅,类多给役而已”)。
平时吓唬吓唬老百姓还行,等真正到了要以命相搏的时候,就容易拉垮。
蔡遵的这5000兵马就属于厢军和乡兵的组合。
果然,在息坑,蔡遵被方腊打了伏击,5000兵马全军覆灭,蔡遵和颜坦被杀。张徽家底被败光。
息坑一役,方腊打出了名头。来投靠和依附他的人越来越多,部队猛增到数万人(《宋史》:“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方腊对官府十分仇恨,抓到的官吏,不管大小,全部杀死,肢解尸体,开膛破肚挖出肠肺,用来熬油,其死状惨不忍睹(《宋史》:“凡得官吏,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怨心”)。
当然,此时的起义军还处在上升期,士气正旺,短短几个月,方腊部队迅速占领青溪、睦洲、衢州、桐庐、富阳等地,逼近杭州(《宋史》:“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
各种军情警报送至京城,此时京城的掌权者是王黼,他压住不让皇帝知道(《宋史》:“睦寇方腊起,黼方文太平,不以告,蔓延弥月,遂攻破六郡”)。
赵佶这个皇帝对于手下的管理真是非常松垮。童贯隐瞒圣旨,他不怪罪;朱勔在地方假传圣旨,他不怪罪;王黼隐瞒军情,他不怪罪。
北宋的时候,按照规定圣旨是由中书门下议定,皇帝审核好后由翰林学士草拟。蔡京怕有人在皇帝身边说自己坏话,就绕开中书门下省,材料弄好后让赵佶签个字就施行。别的大臣一看,这也行,也找宦官代写,其中杨球模仿赵佶字体最像,找得人也最多,号称“书杨”(《宋史》:“初,国制,凡诏令皆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至京则又患言者议己,故作御笔密进,而丐徽宗亲书以降,谓之御笔手诏,违者以违制坐之。事无巨细,皆托而行,至有不类帝札者,群下皆莫敢言。由是贵戚、近臣争相请求,至使中人杨球代书,号曰‘书杨’”)。
赵佶对这样的怪象不制止也不反对。
赵佶正忙于享受人生,对自己要求低了,自然也不好意思对手下要求高,毕竟自己的美好生活还要靠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人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