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起来,”朱祁镇挥了挥手道。
“恩?”朱祁镇看着几个人都是笑意难掩,“今儿倒是奇怪了,你们几个难得凑的这么齐整,说吧,有何事?”
几人相视一笑,马瑜站起身笑呵呵的恭敬行礼,掏出一份喜庆的奏疏双手呈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春闱阅卷已毕,这是中榜士子的名单。”
“朕就不看了,你们说说吧。”朱祁镇接过奏疏,将它放在了御案上。
“是。”说着,马瑜从李时勉手中的托盘中拿过三张纸一一打开,对着皇帝又道:“陛下,这是臣等评定的可入殿试名单。”
“怎么没有状元、榜样和探花啊?”朱祁镇奇怪道。
于谦赶紧起身提醒道:“陛下,这三人需要您钦定!”
朱祁镇老脸一红,倒是把这事儿给忘了,还有殿试这个环节。
“今年殿试取了多少人?”朱祁镇拿起名单仔细看了起来。
“一共两百三十五人。”
忽然,朱祁镇想到了以问题,开国之初朱元璋为了平衡南北录取人数,调和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就非常无奈的搞了个非常有特色的南北榜,自此,具有明朝特色的科举考试成了贯穿整个明朝的取士制度。
“南北各取了多少人?”朱祁镇又问道。
“回陛下,因为今年没有实行南北分榜,试卷更是统一,所以有些偏差。”马瑜顿了顿,看了看皇帝的脸色,见皇帝正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他只好鼓起勇气又道:“北方士子,180人,南方士子五十五人。”
朱祁镇一滞,心里纳闷道:“奇了怪了哈,以往在才学上北方士子是不如南方士子的,怎么今年北方士子突然中榜这么多?”
他神情复杂的看了看马瑜,这一看不要紧,马瑜正抬头看着皇帝,四目相对,马瑜被皇帝如刀的眼神扫过,心下一惊,暗道小皇帝的疑心病又犯了。
赶紧躬身又道:“陛下,此次阅卷臣虽担任主阅卷官,可这些试卷大都是来自南方的同僚批阅评选的,臣只是负责把关。”
朱祁镇又看向于谦,于谦只是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表示马瑜说的都是真的。
朱祁镇这才放下心来,他之所以这么担心,还是因为他想起了洪武三十年(1397),爆发了一次“南北榜案”事件,这次事件在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这一次考试,按照惯例,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为考官,其中,刘三吾占据主导地位。
在此次会试中,一共录取了51名进士,在经历朱元璋主持的殿试后,在51名进士中又诞生了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这本是一次平平无奇的科举考试,但是,怪就怪在,此次的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按照往年的情况,北方人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依旧牢牢占据了一定比例。
这种奇怪的现象引发了北方举人的强烈不满,许多落第举人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士子。
一时之间,朝野轰动,掀起了轩然大波。
面对这番控诉,一向自诩公平公正的朱元璋自然勃然大怒,随即下令重新审查试卷。
但是,在复核过程中,考官们发现,北方人的试卷确实水平要低于南方人,且文理不佳。
面对这番情景,又有北方士子说道,这是考官中有人暗箱操作,“以卷之最陋者进呈”(《双槐岁钞》)。
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朱元璋虽然疑心重,但也知道事情真相就是这一届的北方士子确实太差,根本比不过南方士子,再深究下去也只会进一步撕裂南北士子。
而且,朱元璋非常了解刘三吾是一个坦荡君子,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敢徇私舞弊。
但是,朱元璋还是不管不顾地给案子定了性,这次科举就是有舞弊。
朱元璋在定下基调后,自己亲自出马,担任考官,重新录取了61人为进士。
不止如此,朱元璋还严厉惩罚了第一次主持科考的相关人员,主持科考的官员纪信被处死,第一次科考的状元被剥夺功名,流放异乡,后又被处死,可真够冤枉的。
对于刘三吾,一向酷烈的朱元璋居然手下留了情,只是将其发配边疆,保全其性命。从中也不难看出,朱元璋自己对于南北榜案的真相其实心知肚明,只不过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只能牺牲刘三吾。
马瑜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暗道这朱家的爷们就没一个好相与的,从老的到小的,疑心病还带遗传的。
“就这样吧,你们商定一下举行殿试的日子然后报于朕。”朱祁镇放下手中的名单道。
“臣等遵旨。”众人起身,行礼后退出了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