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五千密军,护送着一部分王室成员,以及密王从巴州搜刮的钱财,启程前往京城。
吴王得知后,认定密王是诸侯中的败类。
不过,他依旧没有阻拦。
密王搜刮得越凶,越有利于他将来的统治。
至于东川边界与定东军的摩擦,在双方继续陷入互有胜负的局面之后,吴王便不再过多的关注。
朝廷清楚吴王的想法,他同样明白朝廷的意图。
他的视线投向西方,穿过帝国辽阔的疆域,最后落在徐国同宋国的边界。
只要徐国向宋国宣战,他会立刻命吴军攻入江东。
但是,目前这两国还没有爆发全面战争的迹象。
战争,从来都不只是在战场上的较量,自从梁国的使者入京,刚刚度过舆论危机的燕国,又开始陷入到不利的境地。
起因,是因为一起交通事故!
好吧,这时代没有交通事故的说法。
燕国的二公子入京,原本以为自己是作为人质,没想到最后却得了个郡王的爵位。
兄长被毒杀,让二公子变得异常谨慎,除了入宫谢恩,其余时光,大多都消磨在燕王府中。
郡王府还没修好,这位二公子还得在这里住上一段时日。
不过,作为燕国在京城的代表,二公子不可能不出府应酬。
某日,他前往城东赴宴,途中马匹突然受惊,导致有路人受伤。
谨慎的二公子立刻命人加倍赔偿。
但是——
受伤的路人被抬回家后,当夜就一命呜呼。
第二日,死者的家人将尸体运到了顺天府衙。
二公子态度诚恳,愿意用千两白银换来死者家人的谅解。
有御史得知此事,上折弹劾。
一位刚刚获封的郡王,还是位十几岁的少年,不软不硬,正好弹劾。
很快,都察院的御史都行动了起来。
不但上纲上线,请求废除二公子郡王的爵位,还翻出缓冲地带的旧账。
至于燕王抵抗高原人的功劳,则被视为是燕王的无奈之举。
除了将目标对准二公子,还要求取消燕国世子的封号。
如果御史的奏折还无法让内阁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当六部的官员也开始上折声援,内阁立刻引起了警惕。
杜学士前往内务府,同刘总管商议。
如今刘总管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政务上来,在很多方面,杜学士不得不主动要求沟通。
“这温郡王府,是继续修下去?还是立刻停工?”
听完杜学士的介绍,刘总管开口问道。
温郡王,是燕国二公子的封号。
“本官这不是正在同你商议么!”
喜怒不形于色,是朝廷官员的基本素质之一。
“依咱家看来,此事根本就用不着商议。”
“本官也是这个看法!”
说完后,杜学士立刻起身告辞。
一位是当朝首辅,一位是内务府的大总管,二人的时间都无比宝贵,有必要浪费在这看似毫无必要的沟通上面?
这貌似无用的沟通,实际上非常重要!
回到内阁,杜学士命六部尚书约束官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可。
弹劾,那是御史的差事!
等到保证六部的官员不再掺和,杜学士这才开始对都察院进行清理。
拿人钱财,替人弹劾的事情,这帮御史可没有少干。
杜学士拿下两位蹦跶得最欢的御史,都察院立刻安静了许多。
当然,还有几位御史在锲而不舍的完成本职工作,杜学士不厚道地将这几人的名字透露给了刘总管。
刘总管心领神会,将名单转交给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