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没有回答,只是看向孟明视。
孟明视思考片刻,一拍大腿,叫好道:
“此法甚好!我大秦勇士,悍勇无双,不怕戎人不来,就怕戎人躲起来。”
“此外,我军有此遭遇,其余各军恐怕也凶多吉少。”李维见孟明视赞同,又补充道,
“我军旗鼓大作,也能告知山谷中的友军,助其辨别迷障,提供坐标。”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随后孟明视亲自带队,全军高举旗帜,广数火把,鼓角交鸣,号声大作。
就这样,秦军回到了崤山主路上,大张声势地继续行军。
李维的办法确实有用,秦腔回荡在山谷中,火光下的旗帜,隔老远也能看见。
一路前进,接连有几支散落的秦军从迷障中醒来,又或是在迷途中找到了方位,赶过来汇合。
中军士气复振,孟明视摩拳擦掌,准备等走出崤山后,狠狠教训姜戎。
然而事态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散落的秦军汇合过来,戎人和晋军也注意到了。
从亥时开始,中军便遭到戎人的袭击。
开始时只是小股袭击,派出去几队甲士便能击退。
可随后,袭击越来越频繁,敌人也越来越多。
单纯派出甲士反击,不但不能击退,反倒可能被敌人吃掉。
见此情形,孟明视便让全军停下,亲自带队突击。
戎人毕竟只是戎人,又散在各处,面对戎秦猛士地冲击,便抵挡不住,一哄而散。
孟明视几次突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中军行动的步伐也被拖慢了下来。
原计划是连夜行动,快速通过东西崤山之间的险要地段。
但白日频繁遇袭,到了后半夜,士卒实在挺不住了。
中军只能找了块平坦地方,暂时扎营休息。
李维也累了,躺在战车上,抱着青铜长剑,合衣睡去。
等到第二天醒来,山间已经起了大雾,白茫茫一片,十米外便看不清人脸。
“将军,如此情形,要不要等到雾散再走?”副官提议道。
“雾散恐怕要到中午了。”孟明视皱起眉头,他内心总觉得不安,倾向于尽早走出崤山。
“还是快速通过吧,大家辛苦一点、小心一点,出了崤山便安全了。”李维提议道。
最终孟明视选择加速赶路。
同样的,这次还是大张旗帜,鼓角齐鸣,唯独空中水汽中,火把燃不起来。
一行人在山道上前进,因为雾气太大,孟明视要求所有人要紧挨着,避免有人掉队后被困住,同时也要避免有敌人混进来。
然而雾气实在太大,越往前走,雾气越重,已经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李维坐在车上,勉强能看见马头的虚影。
两边有徒兵跟随,倒是能看见模样,但前后稍远一点点,便只能看见腿脚,而看不见身体了。
秦军摩肩接踵,前后相随。
雾气掩盖了交谈声,也遮蔽了旗帜,只有隐约的鼓角在山间回荡。
好不容易,终于走出了狭窄的山道,进入到一处稍微开阔的谷地。
李维松了口气,催促御者加速,越过中间的徒兵,要追上前方的孟明视。
正行驶间,他不经意朝车旁徒兵瞥去,
秦军军服下,棕红的皮肤,兽骨鸟羽装饰清晰可见。
敌人混进来了!!!
他心里大喊,但表面上不做声色,只是催促御者加速。
等赶上孟明视后,迅速跳过去,附耳诉说。
孟明视微微点头,示意不要声张,然后安排人前后传递命令。
“全军停下!”
随着他一声大喝,混战展开了。
一番血战后,秦军肃清了混进来的戎人。
但代价不小,连李维也亲自拔剑斩杀了两人。
余下的戎人跌跌撞撞朝四周跑开。
李维正想劝谏孟明视不要追击,前方山口处突然人声鼎沸。
登轼而望之,似乎是晋军。
不待李维多想,身后走过的山路也有嘈杂声音响起。
回头看去,像是追击而来的戎人大军。
眼下秦军正在东西崤山之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己方又连日赶路,早已是强弩之末。
孟明视驱车来到李维身边,不待他说话,直接塞了个东西到他怀里。
“闻,今已无逃生希望,吾来阻拦追兵,汝可趁乱西归,务将此间事宜告诉国君。至于此物,乃是吾百里家珍宝,不可落入敌人之手。”
李维张嘴想说些什么,孟明视挥鞭抽在他的马屁股上,催促御者赶快走。
四杜翼翼,孔脩且张。
李维坐在快速奔驰的战车上,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打开孟明视塞来的包袱,里面竟是一支洞箫。
“和那支箫好像,莫非这也刻着‘百里’二字?”
翻转一看,还真是。
李维抬头四望,见前后敌军还在制造声势,尚未发动攻击。
鬼使神差般,他双手拿起洞箫,放在嘴边,轻轻吹了起来。
幽咽之音响起,似流波,如泛𣶏,趋巇道。
声随风起,四周景象再次大变。
“不对,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