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秦王,我和大明与国同休

第588章 前往山东(1/2)

言情小说吧【m.yq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镇国秦王,我和大明与国同休》最新章节。

第五百八十八章 前往山东

朱樉絮絮叨叨地说了很久,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喝酒,一坛接一坛,直到把所有的酒都喝得干干净净。

当他终于停下的时候,月亮已经高高地挂在枝头,时间已经很晚了。

然而,晋恭王庙前却是灯火通明,秦王卫们早已点燃了灯笼,照亮了整个庙宇。

不仅如此,外面和宁城的官员们也都再次回来,静静地等待着朱樉的出现。

朱樉走出庙门,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他连忙上前,与当地的父母官们见了个面,寒暄了几句。

然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愿意个人出资两百万两来扩建晋恭王庙。

朱樉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要求:首先,要将何宁之战中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灵位全部挂上,以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

这件事可以联系兵部协助处理,并且可以直言是自己的意思。

其次,庙宇的面积也要相应地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前来祭拜。

至于具体的细节,他让当地官员们上一个折子,由工部来配合完成。

最后,朱樉还特别指定了黄远洲作为守庙人,负责晋恭王庙的日常运转。

朱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也是为了给黄远洲一个归宿。

毕竟,黄远洲一直对晋恭王忠心耿耿,如今让他来守护这座庙宇,也算是一种回报。

处理完晋恭王庙的事情后,朱樉便离开了宁城,继续他的行程。

他的下一站是山东,这个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蔬菜和粮食对外输出的重要地区。

山东的粮食和蔬菜产量非常丰富,足以供应整个大明北方地区的需求,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而且,山东的人口宛如春日里疯长的藤蔓,成爆炸式增长,那密集的程度,简直如同繁星点缀的夜空,让人叹为观止。

这繁荣的人口景象,使得山东完全不需要再从外面引进移民的涓涓细流,反而吸引着无数人心怀向往,他们如同逐光而行的飞蛾,想尽一切办法只为求得那山东户籍的一席之地。

说到山东,就宛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那孔家。

这是一个傲立于山东数千年的超级家族,如同屹立不倒的巍峨山峰,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

然而,即便是如此辉煌的家族,此时也已然落寞,仿佛是那夕阳下的最后一抹余晖,虽仍存余温,却已不复当初之炽烈。

当初,无论是商税的推行还是各项措施的实行,孔家都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阻挡着山东的发展。

但经过朱樉那明里暗里的一套组合拳,加之当初刘伯温在山东多年的精心治理,孔家这一庞然大物终是折断了它的利爪,收敛了它的锋芒。

大量的孔家旁支被送往全国各地,如同被风卷起的落叶,四处飘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寒门首辅:从灵堂退婚到金榜题名
寒门首辅:从灵堂退婚到金榜题名
从灵堂退婚到金榜题名:亲爹暴毙,现代农学博士王瑞丰一睁眼就成了被抛弃的寒门弃子。回到祖宅,族亲欺他无依无靠!旱灾肆虐?他开渠引水保收成!赋税压顶?他改良农具效率翻番!昔日同窗嘲讽、他反手一个县试榜首打脸!从一介布衣到权倾朝野!且看寒门弃子如何玩转朝野,成为那万人之上!
王王小花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
关于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一觉醒来,杨景发现自己穿书了!他竟然也会赶上时代的洪流,过了吧穿书的瘾!可惜的是原身是草包皇帝就算了,还是个炮灰配角!连书名都是(看狗皇帝如何自毁江山!)在书中,杨景帝不但听信谗言,把忠心耿耿的皇后一家害的家破人亡,还独宠祸国殃民的妖妃窦小环,最终导致输的一败涂地!江山被人颠覆,害死了发妻和亲儿子,把一个孽种宠上天,直到自己身死道消才看清这一切,原来都是贵妃和他好弟弟
天蝎王
红楼之皇权枯骨
红楼之皇权枯骨
关于红楼之皇权枯骨:一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名着红楼梦更是人人有自己的看法。笔者对于贾家的倒下没有一点同情,作为封建社会的勋贵,他们享尽荣华富贵,然而他们却,藏污纳垢,贪张枉法,无视世俗礼法!目光短浅且各个装腔作势!入红楼拆掉四大家族,他们没有一个无辜之人!
流浪的西北
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
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
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一朝穿越嘉靖朝。面对躲在宫中不上朝的修道皇帝,张元德一点不慌。因为他爹是国公,他外公还是国公,他还有个功德修仙系统!管你什么东林西林怎么争,都别耽误小爷功德成仙!只是……这嘉靖老儿怎么这么好说话?嘶!这修道皇帝怎么还真修炼有成了?我只是想挣点功德。怎么大明就蒸蒸日上,成了那座日不落。我还成异姓王了?!等等,先别拜我!这国师我当就是了!看着眼前一脸虔诚的嘉靖皇帝,张
交出思想
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
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
这个皇位是我的:高悠穿越了。穿越成了大恒朝刚被太后赐死的太子。既然你要我死,那我也不让你活。“东宫侍卫,随我杀进皇宫,诛杀太后。”
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