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的升级工作正式完成,高达35Tev能级的对撞性能和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以及暗物质、惰性中微子的探索。
相关的新闻消息一出,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讨论的浪潮已经掀起。
【LHC的升级工作完成了!即将启动35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工作!】
【不可思议,这一次CERN居然按照预期顺利的完成了升级施工,甚至他们还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欧洲佬的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当然效率高了,要知道在LH-LHC后面还有个华国的CRHPC在追赶呢(斜眼笑),听说CRHPC也快完工了。】
【太棒了,35Tev的能级实验,不知道这这次又能有什么全新的发现!兴奋.JPG】
【新的发现大概得往后排排吧,首轮对撞测试完成后,应该会先验证那位徐教授的强电统一理论和寻找暗物质。】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强电统一理论和暗物质的线索都是那位徐教授的研究成果来着。结合之前华国和CERN闹掰自己独立修建CRHPC,CERN这有些抢别人研究成果的感觉啊。】
【理论物理学上谈这些没什么太多的意义吧,谁探测到了不都是全世界共用么。而且高能物理界验证这种理论,还需要本人同意么?没这个规定吧】
【怎么可能没意义,提升知名度,吸纳人才,提升科技等等都是啊。】
【CRPHC本来就是华国和CERN闹掰后自己独立修建的,都公开竞争了,华国肯定是想着自己探测暗物质和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
【楼上说的有道理,但都公开竞争了,CERN不验证还将成果留给CRHPC么?】
【说起来,CRHPC什么时候能完工啊,对撞能级能有多高?】
PhysicsForums国际物理论坛上,相关的讨论议论纷纷,不过大多都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升级后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能够理论物理学家带来什么新的发现。
另一方面则是华国和CERN的竞争了。
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相互争锋的时代,在整个物理学界都是从未有过的,这吸引了众多物理学者们的兴趣和讨论。
而互联网各大平台上,CERN的新闻报道也引起了众多吃瓜群众的讨论。
尤其是在推特、脸书等网站上,更是引起了众多西方网友的注意,不过和物理学界不同的是,这些网友的注意力完全不在LH-LHC本身上。
【上帝!史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LH-LHC完工了!】
【他们曾经用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地下制造过一个小型的黑洞!现在他们造了一台更大的,超过LHC数倍的性能对撞机,这极有可能会在对撞机内部创造出一个黑洞,这将吞噬我们的地球!】
【WTF?对撞机黑洞?什么鬼?】
【这是真的!35Tev的能级,比之前的对撞机要强大整整三倍!他们会毁灭整个地球的,我们必须要阻止他们!】
【什么鬼,你们在讨论些什么?对撞机仅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设备,怎么可能制造出灾难?而且,别说是35Tev能级的对撞机,就是350Tev能级的对撞机也不可能毁灭地球。】
【但你怎么解释LHC运行的时候层出不穷的灾难?地震、洪水、台风、巨型闪电、甚至各种各样的异象都在LHC运行的时候诞生。我不敢想象更疯狂的LH-LHC对撞机启动的时候会怎样!】
【富士山世纪大爆发?(斜眼笑)】
【CERN必须停止实验,否则地球之灵不会饶过他们的。】
.......
就在CERN的高亮度对撞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时候,另一边,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中,徐川正在站在宽敞无比的厂房中仰望着面前一架还在施工的庞大的航天飞机。
二代航天飞机!
基于一代星海号的基础上,二代航天飞机的造型和结构都有巨大的改变。
如果说一代星海号的外观看起来和米苏两国在上世纪制造的航天飞机,那么二代航天飞机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不少科幻的色彩。
其机翼比一代航天飞机更宽阔,也更加的厚实,整体看起来有些类似于海洋中的‘蝠鲼’。
站在徐川的身旁,负责二代航天飞机设计与制造的常华祥院士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他看着面前这架比一代星海号看上去还要庞大不少的二代航天飞机语气自豪的介绍道:“这就是咱们的二代航天飞机了。”
“机长66.47米、翼展宽达65.81米、高17.44米;理论上来说,起飞重量如果是在大气层内能超过千吨,突破大气层重量最高为168.44吨,可携带物资突破大气层重量为87.55吨,内部货舱空间约莫550立方米......”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突破。
在机长还缩短了几米的情况下,这架二代航天飞机的性能差不多在一代上涨了近三分之一。
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对于航天飞机这种大型设备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值了。
虽然突破大气层的载荷并未上涨多少,但内部货舱空间却是大了许多。
一代星海号只有约莫330立方米,而二代涨到了550立方米,四舍五入一下,都快接近两倍了。
这意味着在星际航行运输物资的时候,二代航天飞机的载荷要远超一代。
当然,这也和二代航天飞机的造型改变巨大有关。
一代航天飞机的造型类似于传统的民航客机,而二代航天飞机因为徐川提出来至少在月球和火星上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所以它的机翼被设计的更加的宽大和坚固。
类似于‘蝠鲼’形状的设计,不仅能让机翼承担更大的重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航天飞机内部的空间。
空间的提升,意味着小型化仿星器聚变堆的体积能做得更大一些,提供更充足的能源的同时,也能巨幅提升可使用空间。
听着常华祥院士的介绍,徐川饶有兴趣的走到了二代航天飞机下面,仰着头看着‘蝠鲼’形机翼下部署着的小型化空天发动机。
和尾部部署的长达二十多米的主动力空天发动机不同,‘蝠鲼’形机翼下部署着的空天发动机在体型上要小很多。
但是它的数量却更多,每一边机翼都部署了三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通过形变后的超导材料和钛合金管道链接上主引擎与空气压缩机,分配推进工质。
而这六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可以各自调节输出能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动力不同幅度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