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局带着暗区系统到末世
- 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林小平带着暗区系统来到了末世,看他如何凭借系统一步步建立秩序成就不朽传奇
- 船熬子
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在徐川的安排下,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
从星海研究院那边定制运送过的高频辉光板部署在干扰源和测试装置之间,在接入电源后,高频辉光的板中的惰性气体被迅速电离,散发着蓝紫色和粉红色的不同光芒。
这是氩气和氦气在电离后形成的颜色,目的是为了方便观察等离子体在磁极化场中的受影响状态。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高频辉光板中的等离子体均匀的分布在玻璃板内,静止不动。
而当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运作的时候,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仿佛磁场中的铁屑一般,受到了磁力的影响开始缓缓的流动起来。
蓝紫色、粉红色的惰性等离子体在这一刻仿佛拥有了形状一般,如同丝丝缕缕的彩虹,在辉光板内流动着。
“磁极化场生成稳定,各项指标已达到要求。”
实验室中,研究人员的汇报声在徐川和欧阳振两人耳边响起,徐川点了点头,下达了指令。
“开启高功率微波攻击。”
“收到!”
攻击实验正式开始,实验室中的工程师在做好了准备后陆续撤离,剩下的工作交给了智能化设备自行处理。
这是一条软硬结合的路线,通过传感器和先进的数学算法,相关的设备可以对高功率微波、辐射、电磁波等各种威胁进行实时监测和做到及时的防护。
随着工作人员完成了最后的调试,高功率微波设备也正式开启,朝着正在运作的辉光板与测试装置袭去。
透过监控设备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高功率微波设备开启的一瞬间,辉光板内的彩色等离子体闪耀了起来。
这是因为当高功率的微波和电磁辐射在进入这团等离子体云后,里面的呈中性的浆状电子就会爆发出能量,从离子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自由电子。
而随着高能电磁波的持续,越来越多高能的自由电子也会疯狂撞击其它电子—离子单元,从而使更多的电子脱离出来,这些被撞出的电子在被电磁场加速后,也转变成了“炮弹”的角色,形成链式反应,等离子体内的自由电子越来越多,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便是电子雪崩效应。
正是因为电子雪崩效应,等离子体拦截高能微波、电磁波和辐射的攻击才能够成为现实。
因为当等离子体内积聚足够多的自由电子后,从宏观性质上来看,它整体就与金属很像了。
这样一来,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就相当于一张可以屏蔽电磁场的金属网了。
而磁极化子场则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着稳定和控制等离子体墙的职责。
如果没有前者,针对高功率微波和各种辐射的拦截效果会降低很多,如果没有后者,辉光板中的等离子体在遭遇到入射微波和辐射后则会四溢散开,难以起到防御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相映得彰。
布置在后面的测试设备全程保持稳定运行,并未明显受到高功率微波的影响
.......
针对高功率微波和电磁辐射的攻击测试并未进行多久的时间,短短十分钟,就足够看到效果了。
很快,相关的实验数据通过打印机打印了出来,送到了徐川和欧阳振的手中。
从打印出来的报告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输出的高功率微波峰值功率是10W/cm2。
这个级别的微波波束强度已经相当的惊人了。
要知道,当微波束强度达到0.01-1W/cm2,就可使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系统,以及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及小型计算机系统的芯片受到干扰、失效。
2003年的时候,米国研发出来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其强度就在3.2W/cm2。首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搭载高强度微波武器,可谓是彻底摧毁小伊同学的防空系统。
而当10-100W/cm2的强微波波束照射目标时,它照射到目标辐射形成的电磁场可以在金属的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使电子元器件功能紊乱、产生误码、中断数据或中断信息传输,抹掉计算机存储的信息。
虽然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强度已经更上一层楼上,但要突破10W/cm2的强度,依旧只有极少的国家能做到的。
当然,这里指的是类似于这次实验的‘长时间’微波攻击,而不是那种磁暴压缩发生器制成的炸弹。
后者是通过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和巨大压力使得外部预先安置好的线圈磁场急剧压缩,并且使它里面的电流强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极高的数字来制造的。
比如波音公司研发的一种‘微波炸弹’只有笔记本电脑大小,但是在爆炸的时候可产生高达十吉赫、频率超过二十甚至是三十吉赫的微波脉冲。
这种瞬间微波脉冲的杀伤力更大,但比起目前主流研发的微波武器更容易被拦截。
因为它只有在爆开的那一瞬间才能产生杀伤效果,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目前来说,主流的研发的路线都是走可定向发射微波、射脉冲电磁波方向的,甚至有不少的国家将它集成到了导弹上,在突防的同时对范围内敌人的电子设备进行提前瘫痪。
而且相对比杀伤力来说,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应用领域是针对雷达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和制导系统、电子元器件这些来的。
相对比传统杀伤性武器来说,微波武器属于更偏向软杀伤性一些,主要针对机械设备。
当然,针对生物的也有,但相对而言需要的功率密度会更高一些,从技术难度上来说也要求会更高。
......
“辉光板内等离子体态稳定!”
“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工作稳定!”
“测试装置感应到微波强度为0.0145W/cm2......”
实验室中,听着研究人员的汇报,看着手中的实验数据,跟着欧阳振一起过来的海军装备处的专家明承弼院士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终是忍不住询问道: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辉光管中等离子体会如此稳定的维持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